小朋友特別鐘情一條白色的小毯子,這條普通的小毯會帶來神奇的力量,就像一枚小藥丸,治愈她的焦慮、傷心或無聊,令她情緒平穩。
如同小猴的“絨布媽媽”實驗,小毯子是不是一定程度上也發揮了媽媽的作用?
Harry?Harlow和他的恒河猴寶寶們,可能是心理學上最著名的實驗之一。他在小猴子出生起就把它們和猴媽媽分開,分別由“鐵絲媽媽”和“絨布媽媽”頂替。即便奶瓶在鐵絲媽媽身上,猴寶寶仍然擁抱絨布媽媽。當它們受到刺激驚嚇時,會跑向絨布媽媽尋求安全感。猴寶寶對絨布媽媽表現出依戀,而舒適接觸是依戀的重要部分,這些柔軟而溫暖的東西給予它們安慰。無怪乎我冬天穿著長毛搖粒絨出現在一個小嬰兒的聚會時,即使是第一次見面的小朋友也喜歡摸摸衣服拽拽胳膊。(此處安利優衣庫搖粒絨外套,方便柔軟保暖,哺乳期貼心伴侶)
一直以為自己已然和小朋友建立了安全型依戀關系,新生兒時從母乳開始擁抱和接觸、建立溝通和紐帶、察覺并回應她的信號和節律,滿足小嬰兒的身心需求。可能喂奶已經被抱足夠多,她并不喜歡大人平時的擁抱,想要掙開束縛自己玩。但慢慢地她開始走、開始跑,斷奶后我們默認為她已經是大寶寶了,希望她漸漸開始獨立,沒有像小時候一天數次的擁抱安撫,她的分離焦慮從爸爸開始蔓延到媽媽身上。
這兩天先是爸爸上班前哭泣,希望爸爸一直抱著。今晚出門,生怕媽媽也丟了。按照慣例每晚和姥姥一起散步,但今天小朋友忽然哭得特別傷心,猜了半天她的小心思,原來是要拉我一起,答應她忙完手頭就一起出門,她立刻停止哭泣開心地笑,一刻不停跟在我身后,并幫忙準備好我的襪子和鞋,出門坐在推車里還要拉住我的手……心里真是五味雜陳,想起自己的小時候。
曾經疑惑自己為何每每黃昏便莫名憂桑,追根溯源幼時日落鳥歸之時,想要找媽媽卻被奶奶阻止,在空無一人的院子里大哭不止,當時的場景如電影一般定格,甚至嗅得到灶火燃燒的氣味,足見童年情緒記憶悄無聲息的威力。
孩子會幫助父母發現身上的暗疾,心理研究證明,我們最初的依戀在成年后仍會有持續影響,和嬰兒一樣,成年人的人際關系也有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孩子的情感需求與對食物的生理需求同樣重要,新手父母有時害怕太多的關愛會把孩子寵壞,但孩子只有在這個時期建立起信任和感情,長大后才有能力與人建立友誼與愛情。
看來什么是“無條件的愛”、什么是“愛與規則”,道行尚淺,繼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