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型文本教學初探筆記2
樊相鎮中心學校 劉衛東
語用訓練特點:
主題型文本在較髙的語言訓練層面上,語言訓練的特點是“不提語用而語用",大張旗鼓 “主題探究”,“聲色不露”語言訓練。
精神價值的開掘路徑:
對經典文本的學習,一定要著力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端融合”。何謂“高端融合”呢?就是我們在經典文本中發掘出了“最適合于這個時代,最適合于這個時代的學生”的“精神資源”,并且以這個“精神資源”為基礎,進一步開發出對學生最有用的“語用資源”,這樣的教學就是在學生的“最近認知區”內開發經典文本新的“精神資源”。
在“六神磊磊讀金庸”中,其將經典與現代緊密結合,深入經典深處,關注經典的每一種元素 ,然后縱橫捭闔,以古論今,挖掘經典背后的精神資源與精神價值,充滿人性的溫暖與親切。
第一,他能實現多元解讀,去除人物標簽,還原人物的生活性與精神性。
第二,他能打通古今,以現代的視角解讀經典,以經典的底座融古于今,擁取經典背后的精神價值 。
第三,他能立足經典本身,從細枝末節出發,縱深開掘,挖出小人物背后的大思想 。
當面對一個文本的時候,我們語文教師時刻不要忘記了自己的角色:不僅是語文老師,更是這個時代的語文老師;不僅是一名語文老師,還是一名教育者,而且是必須直面時代特征 的教育者。當我們有了這樣的意識之后,再來看文本,就能打通古典與現代,就能溝通文本與生活,就能敏銳地帶著平日里對學生精神困境的關注和思考直面文本,就能憑借一種教育者的直覺,發現文本中那些可以緩解學生精神饑餓的資源,然后進行再創造,上出直抵學生靈魂的語文課。這樣的語文課,不管是語言訓練,還是精神啟迪,都不是凌空蹈虛 ,而是學生語言表達和精神提升最現實的需要。
受亨利克勞德的文章《他人的力量》中四種人際關系的啟發,可以選“人際關系”這個點來整合魯迅先生的幾部作品,通過對照魯迅作品中的四種人際關系來觀照我們現實生 活中的人際關系。
第一個層次:孤立狀態,代表人物孔乙己。他很難與外界建立真 正的流動關系,他孤苦伶仃,誰都可以嘲笑他,誰也都不在乎他,他處于被孤立的狀態且無法擺脫。
第二個層次:壞的連接關系,代表人物祥林嫂。人人都想“榨取”她,“消費”她,甚至“笑話她,沒有人真正關心她,最終使她逐步走向死亡。
第三個層次:虛假的“良好連接” ,代表人物衍太太。她和孩子們的關系看似美好,實際上特別偽善,不僅成為他們痛苦的記憶還成為他們成長的阻力。
第四個層次:真正的連接關系。代表人物長媽媽和藤野先生。長媽媽給了童年的魯迅溫暖的關懷和心靈的慰藉,而藤野先生毫無民族偏見的醫者仁心又給了青年魯迅不斷前行的勇氣。
經典課例還如王君老師的關于“溝通”的群文課《語言暴力對人的傷害》《在孫權的朋友圈學習有效溝通》《善良是一種才華》。
但是,具象的“語用價值”與抽象的“精神價值”之間,可用什么方法將它們合二為一呢?
第一,進行文本整合。整合可將零散的知識體系同一化,在不同文本相同元素的提煉里發現幾篇文本的相同價值,這些相同價值往往能體現文本的語用與精神價值。
第二,進行雙向比較。比較就是發現,無論是同中作比還是異中作比,無論是整體比較還是局部比較,都是通往文本深處的重要路徑。通過比較,可以讓我們于有為之處挖掘文本價值。
第三,進行聯想遷移。文字來源于生活,課堂植根于生活,運用聯想遷移,將課堂生活化,讓語文生命化。
結語:
語文的核心素養,不管是語言建構與運用也好,思維的發展與提升也好,審美鑒賞與創造也好,文化傳承與理解也好,如果都能在這種“打通”中自然實現,語文課就將造福學生,更將造福社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