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魏孝文帝的‘小’聰明
?談到孝文帝拓拔宏,我們立馬想到他的文治武功,對他變革之法娓娓道來,在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之時,這位具有良好政治眼光的明君也十分機智的“心機boy”了一回。
?大家都知道,當時北魏朝中的舊臣大都反對遷都,如果硬遷的話,肯定會招致很多不滿,致使朝野動蕩,這時的孝文帝可是早早的比魯迅先生更早的發現了中國人喜歡“折中”的特性,他做出了一個讓朝臣更加心力交瘁,直喊’不得了,不得了’的決定——“南下伐齊”。
而后孝文帝不顧勸阻,領著三十萬大軍,風風火火的在北魏太和十七年八月踏上南下的征程。一路跋涉,到洛陽時,軍虛馬疲,這時我們的孝文帝精力充沛,做出一副勢不伐齊死不歸的樣子,百官驚懼,急急勸阻,懇請孝文帝停止南征,孝文帝先是堅決不聽勸阻,還要治罪勸諫的人,后在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不停的苦苦哀求下,覺得時機到了,便裝作不情不愿的做出妥協,:“今者興動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后?茍欲班師,無以重之千載!”那來都來了洛陽,干脆就遷都洛陽吧,這時,比起南征來,遷都就成了件小事了,群臣便‘欣然‘接受了遷都。
?你看,魯迅先生提到的“開門”和“拆屋頂”之間的選擇,其實早在1500年前就被古人運用自如了。
2.嵇康不洗臉 劉伶難離酒
?嵇康是魏晉名士,行如松,坐如鐘,錚錚鐵骨,自是一番風流倜儻,可是除了為人熟知的與山濤、呂巽的絕交書,在臨刑前的廣陵散,他還有個不那么為人熟知的特殊習慣,那就是——不愛洗臉。
?他年幼喪父,由母親兄長撫養成人,自幼讀書十分認真,據說一年難得洗幾次臉,說是怕把讀過的文字洗掉了,所以甚少洗臉。想象一下,穿過千年時光,輕松俘獲你們芳心的嵇中散大人,其實邋邋遢遢,不修邊幅,你們的男神大人是瞬間幻滅?還是感其氣度風流,更是崇拜?
?同為竹林七賢,和嵇康一起飲酒達旦,吟嘯山林的劉伶也是有趣得很。關于他的逸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有兩則,一為病酒,一為袒腹。
?劉伶甚愛喝酒,一日不離,在因為飲酒大病一場之后,剛病愈他又饞酒問夫人要酒喝,夫人哭著把他的酒砸了,勸之喝酒不是養生之道,應該早早戒掉。劉伶說 ’好啊,但我自己做不到,要備酒肉在神面前起誓才行。’ ?夫人高興的備上酒肉,哪只酒肉剛上,劉伶拿起酒肉就開吃喝,對神言:’婦人之言不可聽,我劉伶因酒得名,一天喝五斗還嫌不夠。’ 讓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至于袒腹那可是魏晉人士放浪形骸的通用標志,前有王羲之袒腹東床,直被老丈人郗鑒相中做了女婿,后有劉伶裸身屋內,為客所譏,反笑說:’天地是我的房子,屋里是我的褲子,而你,為什么出現在我褲襠里頭。’ 直說的客人面紅耳赤,拿他沒有辦法。
3.王戎的"摳門"
魏晉時候"奇葩"多,要說"摳門"可少有人能比得過王戎,錢在他這里可比親情重要多了,侄子結婚僅僅送了一件單衣不說,過后還將衣服要了回來,女兒出嫁時借了一筆錢,王戎心里也耿耿于懷,直至女兒將錢還給了他,他才給了女兒好臉色,余嘉錫也諷刺他"重貨財而輕骨肉",到今日我們也忍不住笑言:"是親生的嗎?"
而王戎之吝嗇遠不止于此,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儉嗇》記載,:“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恒鉆其核。” 意思是王戎有好李,怕人買了李可以自己種出好李,故將李子的核取出,由此可見,王戎甚為慳吝。不過我們對一個人的評價不應固結于此,王戎如此世俗的一個人,能在竹林七賢之列,與嵇康,阮籍之流清談,能在亂世之中得以善終,定是有他過人之處與處世之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事有兩極,興許大吝者反而慷慨呢?王戎省的這些錢都用于何處,今已不可知矣,也許用以救濟窮人,也許僅僅喜于收藏,或者,只為在那政治黑暗的時代,表現出俗不可耐的樣子,一世逍遙。
這種不可知,不可定的可能性,與我們探求的欲望相得益彰,在我看來,便是"歷史"二字的最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