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總是覺得您不愛我。直到長大后,我成了您,我才知道,您的不容易,您的無私和無止境的愛。
01
從高一開始,我就開始了與母親聚少離多的生活。有時一年見一次,少則幾天,多則十幾天;有時,三兩年的不見。
我始終記得,那年我剛上高中,那時我剛開學不久,經不住思念的纏繞,終于小心翼翼的摸索起了公共電話的使用。等到接通了村里的電話,卻被告知母親已經跟父親踏上了異鄉的打工之路。
這是我懂事以來母親的第一次背井離鄉,也是自生下我們幾姐弟之后母親的第一次背井離鄉。那年,我16歲,而弟弟9歲。
忽然,我也意識到這是因為我們幾姐弟,母親才選擇離家的。四姐弟的讀書,都要不少的學費呢,不外出打工,又能怎么辦呢?三畝薄田又如何能支撐得起一期期的學費、一月月的生活費? 帶著心酸與踏實,我掛了電話。
此后,我慢慢的高中畢業,慢慢的大學畢業,工作了,結婚生娃了。而母親,則更多的是在電話那頭,始終還是聚少離多。
02
很少很難得的相聚,每次的相聚都是母親一開始的滿眼寵溺,到過幾天的惡語相向,再到離別時的滿眼不舍和不斷的囑咐嘮叨。
尤其求學的那幾年,每次的相見都是持續著這種模式。每次要分別,我總是恨恨的想,早知現在的舍不得,前幾天干嘛去了?
到工作后,發現與母親相見時的相處模式變了,即使我每天的睡懶覺,即使經常的外出串門,母親也甚少說教了。總是會說,是不是工作太辛苦了,怎么又瘦了那么多,要多吃點……..即使每次我都辯駁著,其實,我心里是歡喜的。
再后來,我戀愛了,結婚了,生娃了。在告訴母親我處對象時,是猶豫的,因為我知道他們應該是反對的。在一次次試探與詢問中,母親說,她去問一下父親先吧。即使總是與父親爭執,總是堅持自己正確的母親,在大事上,總是要父親應許的。不知他們經過怎樣的商討,后來,父母親算是默許了。
03
結婚那年,是母親回來的。是的,我的婚禮,只有母親參與。母親忙里忙外的操持,我忙里忙外為我的大典做準備。我不知道母親當時是怎么的心情,也沒有關注、過問母親是怎樣的心情,我只知道那時的自己是五味陳雜的。
迎親路上,我還是哭了。一路哭,一路回頭看,直到看不見母親的身影,直到看不見家鄉的樣子,全然沒聽到車里歡聲笑語都說了些什么。我終于意識到我是要離開母親,離開家鄉,在另一個我陌生的城市生活了。
而母親,她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將她生養了二十幾年的女兒送到另一個人手里,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每次帶孩子回家,見到母親,她眼里更多的是我看不懂的情緒,有憐惜,有歡喜,有擔憂,有不舍…….
昔日二十多年捧在手里的女兒,如今只身在別人家生活,在那個她看不到照顧不到的地方。女兒應該是幸福的,因為她嫁了個好人家,不愁吃穿;女兒應該是辛苦的,因為有孩子拖著、有工作累著。
04
上一次見母親,是端午節后。經不住思念的煎熬,帶著對父愛母愛的渴盼,我突然就決定自己買票前往外地去探望雙親。
見到我,雙親是高興的。但同時,母親言語中總是裝作不經意的詢問我為何突然到來。 我說,我只是想念你們了。
母親仍是不信的樣子,她總是想詢問出些什么。也許,她是猜想我應該是受委屈了,否則也不會突然撇下年幼的孩子就自己跑來的。也許,她知道,婚后的女人有哪個總是快樂的呢?哪個婚后的女人不是受傷時最想尋找父母,尤其母親的傾訴?
我這么突然的說來,應該是不開心了吧。我想,母親應該是這樣感同身受的想的。 那幾天,我活了我有生以來的被當成公主,母親用她從未有過的溫柔,溫暖著我這顆日漸滄桑的心。我仿佛又找回了從前的快樂。
臨走,母親與父親喋喋不休的要給我裝這裝那,要殺幾只雞給我帶著,要裝幾袋菜干給我拿著,要拔幾顆韭菜根給我種著。
即使,我什么都不缺,雞肉隨買隨吃,菜干是只有自己喜歡的,韭菜是沒什么地兒來種的。但是,母親執意的要我帶著,說,都是自己家的,回去不用花錢。
我走的那天,母親與父親又是忙前忙后。我叫他們歇著,他們不肯,后來我也沒說什么。因為我知道,這份忙碌里,有著深沉的父愛母愛,那是我拒絕不了的。
以前的我,覺得母親重男輕女,只愛弟弟不愛我;以前的我,覺得母親所能給予我太少;以前的我,覺得母親丑不拉幾;以前的我,任性的傷害著母親。
張愛玲說過,如果你認識過去的我,那么你也就會原諒現在的我。
現在,我成了一個孩子的母親,了解了一個母親為孩子犧牲了多少,也終于諒解了母親的過去和現在,明白了她的多么不容易。
在一個個跟母親說女孩不用念那么多書的年代,母親依然在艱難的籌措學費中供我念完了大學;在我一聲聲抱怨母親給予的太少中,母親已把她能給的最好的給了我;在我一年年長高的個子上,皺紋卻慢慢爬上了她的臉龐;在我一次次與母親的爭執中,母親默默的忍受著。
現在,我長大了,成了您——母親,我想像您小時候養育我一樣,孝養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