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最想說的其實是,《湄公河行動》不好看,一個小時就出電影院的那種不好看,那些喜歡湄公河行動的人是認真的嗎?
朋友圈的自來水說有一部年度最佳影片建議去看看-《驢得水》,挺沉重噠...
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是在網易云音樂上,老狼的私信推送。之后百度到的是圣誕演出話劇。
正直周末同好友去看,上座率大概95%,上映一周多,正好是自來水們大力推薦的時候。我先給出我的評分:8.5,沒有特別高,注意是“特別”。說“年度最佳”的群體應該是很少看這種類型的影片,一個隱喻,一段臺詞,一處表演就讓他們覺得極具內涵,有調性。
第一反應是想到《hello樹先生》這部影片,《驢得水》顯得很單薄。單一的鏡頭語言、大量的臺詞傳達出的卻是電影表現力的不足。直覺告訴我要去看看(話劇和電影的差別),這是一個“另類電影”,至少它沒有環境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這是話劇與電影結合的一個嘗試”,并不贊同。電影就是電影,話劇就是話劇,這個故事很好、表演很棒,那么就去看話劇,收獲是一樣的,沒有嚴格的區分就會亂。
笑點很多,觸到內心的也有,演員表演得很棒,可以看出他們這個團隊在話劇上早已打磨得人劇合一。
校長、裴魁山、熱血青年、張一曼、小女兒、特派員、跟班、鐵匠、鐵匠老婆、慈善家、軍官、拍照導演,一共十二個人。導演應該是西區柯克的信徒,在影片中露了一個臉--那個給鐵匠拍照的男人。軍官就不說了,那個強奸未遂的軍官。校長的女兒演的并不好,有一種感覺…她會不會是文章的妹妹,說話撇嘴的樣子和文章好像,還有那雙魚一樣的眼睛,演得很跳脫,難道是導演為了表達出兩個群體的格格不入?為了突出她最后為救父親的妥協的反差?當然是這樣的,但是演得并不好。
美國人有一點比爾蓋茨的味道,金發慈祥像上帝。印象深的就是那句“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中國”,各種千奇百怪的事情現在也在發生著,我覺得還是很多人沒有接受教育導致的。鐵匠老婆,這里有一處交代得不清楚,鐵匠有老婆,回家后也有性生活,為什么張一曼問他這么大從來沒有經歷過他說沒有,而且開始刻劃得如同小孩。演得有戲劇性,只是為了增加幾處笑點和推動劇情的發展。特派員的跟班,我在看的過程中一直在等屬于他的鏡頭,按照這種類型片的章法就是每個小人物都有戲,最后等來的就是一口痰,回吐熱血青年的那一口,稍顯單薄,如果是純電影會細膩一些,在多個鏡頭中他都幾乎沒有意義的存在著,只有一口痰。觀眾最熟悉的就是特派員吧,為什么是十萬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可悲不,特派員的右側腮幫子上有一個小包,我整部影片都在想那個包,應該是角色需要,如果沒有那個包那個缺陷,這特派員就有點像大官氣場太足不像出差辦事的小官,不過也不排斥像李雪健一樣的自帶顫抖。
終于說到熱血青年了,這是觸得很深的一個角色。平時說話沖沖的,表白也不敢,影片最后的鏡頭就是他送給小女兒的彩色球球,生動活潑的跳躍,如同兩個年輕人嬉逗歡喜。那一槍直接嚇到他了,整個人的尊嚴存在感蕩然無存,他還說先委曲求全深入腹地騙取信任,以后再扳回一城的話,一度讓理想主義的我期待后面他來拯救反轉,并沒有。同樣的觸到內心。“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敬畏之心須常在。也不要看一個人嘴上說的,別那么天真理想化。
銅匠,蠻人就是蠻人,不說了。
裴魁山,披著皮裘的男人。為什么在夏天穿皮裘,增強戲劇表現力?還沒想出解釋,不過挺好。都說裴魁山是直男癌晚期,其實他們不了解直男,直男怎么會去喜放蕩的女人?裴魁山很愛張一曼,但是張一曼不愛他,裴魁山有能力,有包容,有寵愛,張一曼的各種任性他都配合,只字不提不代表這種人不在乎,只是更愛罷了。他代表的是現實社會中的精英暖男,他想拯救張一曼,張一曼不需要他,挫敗感,惱羞成怒,在銅匠與張一曼折騰的窗外他受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打擊,有很多人罵裴魁山心疼張一曼,他們難道沒有經歷過真愛被摧毀的那一瞬間嗎?是扭曲的。很遺憾,最后他沒能跳出來,不然他就是男一,影帝。 人與人之間很奇妙,你喜歡她,她不喜歡你,她喜歡更low的人都可能,你不用拿你的標準和別人去對比,你更有錢更帥更有能力更愛更包容,你也只是比這些,這些都是量化的框框,那些無形的東西那些情愫那些細枝末節甚至你喜歡牛仔褲她最不喜歡的就是牛仔褲了,你說話的聲音很渾厚而那種細細暖暖的聲音卻能帶給她沖動,你最后會崩潰而那個人淡定從容。不用惱羞成怒,因愛成恨,無謂的混入各種人性,你愛她不代表她就要去愛你,你得不到的就不要去詆毀以掩飾你的挫敗,小學生都知道,遇到不愛你的,走開就對了。裴魁山說過一句話:不要用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品一品,他演得挺好,那么多臺詞一點不跳戲,好演員。他本名就叫裴魁山。
校長.張一曼。更值得剖析的是校長,而不是張一曼。這個影片的影評最多篇幅最長的都是在心疼張一曼,女權,自由,隨性,不喜歡她。但是我不是裴魁山,不喜歡她但也沒資格詆毀她。凡事都有度,如果自由隨性沒有度沒有道德準則那是什么。有一種想法是:張一曼和銅匠的那一夜是為了讓裴魁山死心,她對愛已麻木,不想再去愛了,因此不想裴魁山繼續陷進去。好吧,不要猜了。這里需要重復一下的就是剪頭發回憶的那段,沒有表現好,導演的電影功底暴露了缺陷,甚至電影邏輯都有些不遵循讓人有點恍惚。張一曼扇自己的那段是一個為數不多的長鏡頭,導演像小學生一樣的表達:這是一個長鏡頭哦,是真打連續打哦……好吧,我知道了,是挺真的,演得真好,女主演說(名字還沒記住有點難記)她就是張一曼,演了幾年的張一曼,如果連續演四次就感覺身體被掏空……是演的很好,很有代入感,棒棒棒!
“一切聽我指揮”““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部電影再看一遍就要再看看校長,演得好。
--這里是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