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筆記
《美麗心靈》是一部電影,描述的是數學家約翰·納什“用自己的精神戰勝了自己的精神病”的故事。他在掙扎中識別出周圍人中哪些是幻覺影像,做到了對自己大腦思維的控制。李笑來老師用這個例子和維克多·弗蘭克的經歷提示我們不能成為大腦的奴隸,要運用心智獲得解放。
心智,是一個人知識和經驗總和,也包括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正常的心智,聰明人辦傻事不算少見。按照李笑來老師的說法,一個人若能開啟心智,就能面臨一個嶄新的世界。開啟心智之后,我們就開始不斷積累,自我過濾,因為人與人心智有差異,經過點滴的積累,最終形成了巨大差異。
從用10元錢學習計算機知識,到因認為無用沒盡早學習盲打,李老師在書中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高效的人也會有浪費時間的經歷,并在醒悟后為此懊惱;一些知識不會馬上在我們人生中發揮作用,但遇到學習機會就應該去學,只有親身體會才知道這知識總會有用處的。
第2章筆記
人們總是期待速成,原因有二:一是我們的天性如此,總希望欲望馬上能得到滿足,做到一招制敵。二是很多人看不清現實,不懂得有些階段無法跨越。
布蘭奇弗勞爾教授通過調查,得出了一條人生各階段滿意程度和年齡分布U型曲線。從曲線上我們能看到,多數人從15歲開始對自身滿意程度呈現遞減趨勢,45歲曲線開始上揚,這種在理想與扭曲現實間的掙扎狀態持續了30年,這期間的浮躁感帶來了巨大心理壓力。“越是浮躁,就越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越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就越是浮躁?!边@讓人深陷痛苦循環。
不要想速成,要逃出這個痛苦循環,只有接受現實,“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辦法一蹴而就。”
速成不行,那就踏實行動?!耙环指?, 一分收獲”。生活往往還給我們設下特殊的機關,越是想要的,越不給你,像大禹治水一樣用順應的方式對待問題與考驗才是正解?!爸灰Γ灰趭^,機會總是存在的—我們必須要相信這一點,最好相信到毫不懷疑?!?/p>
每次搬家裝修總會留下遺憾之處,不是忘記在衛生間留個頭拖把的水池,就是忘記在某處預留個電源插孔。沒有完美,不論我們多么有經驗也沒有做到完美的可能。寫作書經常提出的建議,先完成要寫的文章,再去對通篇修改,以避免過度追求完美,造成完不成文章的結局。生活也是一樣,要接受不完美,才能把要做的事完成。
人們害怕未知,一切未知的、不可知的因素都會威脅我們的安全感,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一種未知永遠不可知;另一種未知在未來可能變為可知。對未知的急于解決不是明智的,為此焦慮更會導致時間浪費、效率低下。李老師提出的策略是:前進時遇到問題,“可以先把它記下來,然后繼續前行”。時間和積累會幫助我們,到了答案出現的一刻,我們“不再是當初那個無能為力”的自己。
我們大多數人在現實中的角色都與夢想角色相去甚遠。A類人對手頭的工作心不在焉,因為“這不是我的夢想”就放棄深入其中的學習與積累,這造成這些人在行業中漸漸落后,而在他們認為是夢想行業里奮斗的人一直沒有停下腳步,這樣一來,A類人如果真有機會到夢想領域從業,會落后于之前已經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A類人最終會發現“心懷夢想的時間越長,它的沉沒成本就越高”,有的人最終甚至被自己的夢想毀掉。B類人會接受現狀,這種接受不是消極的,他們會積極應對,“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他們熱愛生活,不抱怨,專注做事不受外界影響,任何情況下都能找到情趣,因為懂得積累重要,所以也能時時進步。
想要與時間做朋友就得用正確方法做正確的事,那么我們要做的事是否正確怎么辨別呢?標準很簡單,看它是否現實?!霸谖覀兩娴倪@個世界里,資源稀缺是客觀現實,也恰因入此,人們的主觀愿望肯定不可能全部得到滿足?!蔽覀儾粦摪奄Y源的不均勻理解為不公平,而是要在“承認資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