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你的記憶中,有沒有一棟老房子讓你念念不忘?我家就有。
? ? ? ? 偶然一天晚上,跟同事聊到他家的老房子,他說他家的老房子旁邊有許多竹筍,我聽成了“竹蓀”,便發問道:“難道真的有這么巧?我家也是”。忽然就來了興致,接著詢問:那你家房子前面是什么?? “是院壩”,朋友答到。院壩里種了些什么樹呢?朋友一臉疑惑的看著我,還是不厭其煩的說了一句:“核桃樹”。 “哈哈,我家也是”,我搶答道。真有這么相似?朋友頓時覺得不可思議。后來我們暢談了足足三個小時,都一致認為在自己童年,乃至人生成長階段中,生活得最長久、令自己最難以忘懷的環境,就屬家鄉的“老房子”了,它可是幾代人的青春呀,不知承載了多少年的風風雨雨,印刻了多少人的青蔥歲月。
? ? ? ? 我家的老房子,四四方方,像一塊豆腐。這棟房子是爺爺奶奶留給父親和二伯的,后來二伯家搬走了,父親把它建好,就只有我們一家人住了。房子中間是堂屋,左側是我跟姐姐的臥室,右側則是爸媽的臥室。屋子正對中間是一塊院壩,寬寬的,院壩的邊兒上生長著一棵繁茂的核桃樹,每年樹上果實累累,只差把樹的枝丫墜彎,后來核桃樹被蟲子吃壞,爸媽就把它砍掉了。父親在老房子旁邊的空地上挖了一個煤灰地,一邊用來裝煤火燒出來的灰,另一邊用來堆放生活中平時所產的各種垃圾。到了春耕時節,父母會把豬圈里面的糞抬到煤灰地里,用灰攪拌起來,讓我們背到坡上去種地。煤灰地旁邊,是我家的菜園子,用石頭和樹干交替圍著,為了防止雞飛進去吃菜,父親弄了一個小竹門將其鎖了起來。
? ? ? ? 菜園里一年四季種著果蔬,維持著我們一家人的食物來源,我著重要講的是園子里的竹林。父親從朋友家端來一大撮箕“竹蛋”(我也不知道對不對,反正我們一家人就是這么稱呼的),這個就是竹蓀寶寶了,父親把它種在竹林里,從我記事開始,每年一到夏天,竹林里的竹蓀猶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東一個,西一個。一大早,父親就會叫哥哥姐姐帶我去竹林里拔竹蓀,拔到完整的我們會開心地互相炫耀,但也不乏有“裙子”被撕破的,“帽子”被扯斷的,令人覺得可惜。我們將拔好的竹蓀裝在撮箕里面端回來進行搓洗,最愛的就是給竹蓀洗帽子了,越是難摳,我們姊妹幾個越覺得有趣,每每弄完基本上到晌午了,洗完之后父親會把它曬干,裝到尼龍口袋里,到了秋冬時節,會有許多慕名而來買我家竹蓀的人,因此,這也成了我們家的經濟來源之一。
? ? ? ? 當然,菜園里面除了有竹蓀,還有許多果蔬,有茄子,黃瓜,白菜,母親喜歡種涼薯(我們那時候俗稱“地蘿卜”),偶爾也種種西瓜。令我最難忘的就屬園邊兒上兩棵高高瘦瘦的毛桃樹了,小時候特別納悶,尋思為何別人家的桃子又大又紅,我家的桃子卻又小又青,剝開來看里面全是蟲子,沒一個能吃的,直到長大買得起桃兒,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 ? ? ? 后來二哥成家了,要父親為他們新修房屋,我家的菜園子就被鏟平了,竹蓀果蔬全部鏟除。一半建成了新房,另一半修起了車路。過了幾年,大哥家也要建房,父親索性把老房子拆了,為大哥家的新房子騰出了空地,從此一棟高樓拔地而起,“老房子”便只存在了我們的記憶之中。
? ? ? 雖然老房子的故事過去了,但是它的樣子會永遠印刻在我的腦海里,我覺得老房子就像我們的根,是我們生根發芽的地方,無論今后身處何地,都要想到“根”在哪里,“家”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