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

? ? ? ? 如果不是那個周末和母親去老房子后院打核桃,我可能真的要淡忘我生活了十多年的老房子。? ?

? ? ? ? 其實老房子和全家現居的三間樓房僅隔一條街道。房子是在爺爺手里蓋起的,僅有兩間,屬土木結構,門框窗框周圍全都用青磚箍筑,在那個年月,已經算是不錯的建筑風格了。如今,老房子還在,但祖輩們大多已長眠于地下。

? ? ? 大抵是嫌它破敗吧,多年來我竟很少踏足過,如果不是這次偶然的機會,我不敢保證不會將它淡忘。也許對老房子的情節到了一定年齡才會深刻。

? ? ? 記得兒時,一家人居住在簡陋的老房子中,那個時候, 這條街并沒有樓房,最好的房屋僅為用水泥紅磚建筑的平房而已。如今,整條街都蓋起了小洋樓,顯得格外高大上,與寬廣潔凈的街道、亭亭玉立的路燈相映成輝。我家的老房子夾在兩座樓房中間,青瓦土墻比之水泥彩瓦,木質小門比之鏨銅大門顯的局促而畏縮,就像大觀園中的劉姥姥,又如兒時的我,自卑而又敏感。如果不是前幾年左鄰右舍蓋房,重新加固了房子東西面的山墻,它恐怕早已搖搖欲墜了。

? ? ? 如果說當年這座老房子還算“小家碧玉”的話,那么現看來,它最多算是“殘花敗柳”。老房子雖低矮破舊,然庭院狹長且朝向較好,鄰居家多次想要“撿漏”買回,父母都堅決不同意,或許是老房子留下了太多當年或艱辛或幸福的印記吧。

? ? ? 母親幾番提醒,說院子里草太高了,讓我把鞋換了,我說沒事,于是抱著孩子不緊不慢的來到前院。

? ? ? 前院的兩棵柿樹倒也繁茂,時不時能看見泛著青黃色的果子。院中荒草寂寂,大多已沒過膝蓋,其中不乏荊棘藤。母親走在前頭,用竹竿豁打出一條路來,并提醒我小心腳下,別把她的乖孫子摔著了。

? ? ? 幾株荒草兀自立在黑黝黝的瓦楞上,半面蛛網倒掛在山墻上,房檐下堆滿了鄰家的舊家具、雜物,門前僅留下一小塊地方可以勉強穿過一兩個人。鄰家的做派大有占據之嫌,我多次催促母親告知鄰家將東西搬走,母親卻說鄉里鄉親 的,放點東西沒關系的。

? ? ? 老房子的門窗腐朽嚴重,門鎖和窗欄也都銹跡斑斑。開了鎖,進了門,屋內更是一片凌亂荒蕪,墻角蛛網凝結,地面集了厚厚的灰土,稍不留神,就會揚起一層灰塵。房內的柱子、家具也多有朽跡,臥室的小門已經變形,用力推開時,一層灰土灌到我的脖頸。

? ? ? 這是我們全家曾經居住過的房子嗎?墻角的老灶臺依稀看得見當年的印記。

? ? ? 記得當年,老房子雖然破舊,卻被母親打掃的干干凈凈, 一家人居住在狹小的房子中,共樂融融。只是每遇雨天,雨水滲入,塵泥下漏,全家即時進入一級‘‘戰備”狀態,鍋碗瓢盆“齊上陣”,苦不堪言。最要命的是遇見暴雨天氣,電閃雷鳴,暴雨如注,一下就是一整晚。每遇暴雨,屋子會漏的更厲害。? ?

? ? ? 那個年月,農村的建筑排水設計極不科學,不客氣的講, 幾乎沒有。排水不暢,土房子最忌水泡,若長時間泡水,則極有可能導致墻根軟化,最終導致房屋傾塌。父親擔心的整夜不敢入睡,不時觀察雨勢,積水嚴重時還得瓢舀手提,一桶桶的往外倒。房子安全了,父親早已淋成落湯雞。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經常聽到有人喊這家的屋子進水了,那家的山墻倒塌了,這家的樹木被風刮斷了,倒在那家屋檐上。? ?

? ? ? 在老房子中居住,春秋季節還好,每到夏天,夜間悶熱, 蚊蟲頗多,叮咬不止;冬季干冷,陰風怒號,白雪皚皚,寒 氣逼人。唯有過年時,才能感覺到絲絲暖意,直到現在,當有人說土房子冬暖復涼,最宜居住時,我都疑惑不解。?

? ? ? 就是在這樣的老房子中,一家人度過了十幾載春秋冬夏,無數個晨晨昏昏。不過吃著母親做的簡單可口的飯菜,倒也知足快意。

? ? ? 近些年,母親身體不好,來老房子的打掃的次數漸少,不然盡管無人居住,房子也不至于這般荒蕪破敗,想想不覺心酸。

? ? ? 老房子結構很簡單,東邊是一個通透的房間,也是當年一家人的臥室,西邊靠前門的地方算作客廳吧,靠后門的地方是案板和灶臺。灶臺邊放著水缸,那時,沒有自來水,一家人用水全靠父親一人肩挑手提,無論刮風下雨, 我都沒見水缸空過。? ?

? ? ? 孩提時候,并不覺老房子狹小昏暗,因為勤勞的父母總能將房子內外打掃的干干凈凈,將日子過得紅紅火大。當時,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供我上學的同時把村子南頭那塊宅基地建成新房。多少年來,他們勞作的身影從未停歇過。? ?

? ? ? 父母都是鄉村教師,多年來勤勉敬業,教書育人,教澤鄉梓,不敢懈怠,獎項累累。? ?

? ? ? 今年七月,父親光榮退休,退休當天,執教同仁和曾經的學生送來一面巨型匾額,其上由當地名流、陜西省石刻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武元海老先生丹書“教澤留馨” 四個燙金大字,筆力渾厚雄健、入木三分。我想這是對父親一生教書育人的最好詮釋。父親認真勤勉的精神深深激勵著我前行。?

? ? ? 鄉村教師確實不易,工資低不說,還得兼顧農活。為了把日子過好,父親在家賦閑的幾年一直都沒閑著,種地、養豬、賣蘋果,歷盡艱難挫折。在當年的老房子中,父母言傳身教,教我讀書、習字和做人的道理。雖未成材,但一直心存感念,只是不常表露罷了。?

? ? ? 記得那一年,時值深秋,天氣轉涼,日漸一日。父親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身去賣蘋果,母親則早早起身做好早飯。等父親吃罷,然后望著父親遠去的背影,一站就是良久。

? ? ? 一鉤彎月,一輛單車,兩筐蘋果,百余斤重,行色匆匆,背影沉沉。? ? ?

? ? ? 果子賣的好時,父親不到吃中午飯就能回家;賣的不好時,總是夜色沉沉時才能歸來。那個年月,沒有手機,沒有微信,連座機也少的可憐。父親載著滿滿兩筐蘋果,不知走過多少村村寨寨,頗簸小巷?多少回,每當夕陽西下,暮色漸染,華燈初上時分,我都會和弟弟在村口來回張望,焦急的等待父親歸來。直到那個騎著單車,馱著筐子的黑影愈來愈近,我們便成為一對歡呼雀躍的小鳥。父親回來了,簡單的飯菜上桌了,老房子暖了。? ?

? ? ? 每年春天,若有閑暇,母親都會買回十幾只小雞仔,精心喂養,期待雞仔快些長大。每天放學回家,看著毛茸茸的雞仔滿地撒歡,漸漸長大,對我來說,也是童年的趣事。相信農村的孩子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往事如在昨日,只是我們已不再年輕。

? ? ? 在母親喂養的公雞中,有一只公雞分外出眾且驍勇異常,僅體重就有八九斤重。

? ? ? 一般人是不敢靠近的,否則極有可能被啄的“面目全非”。套用小品中的話來說,絕對是“公雞中的戰斗雞”。就外觀來說,其紅冠花衣,脖亮腳黃,精神抖擻,在雞群中頗有“卓爾不群”之風范。最讓我感動的是,它每日準時打鳴,從無延誤。我敢保證,我家的公雞絕對要比小學課本上的公雞漂亮、聰明的多。難怪一家人視之如寶。遺憾的是,這只大公雞在一次出游后一連數日音信全無,害得一家人難過了好幾天。

? ? ? 只言片語的文字全作對老房子的懷想,直到二零零一年,全家搬至新樓中,就很少來過。老房子于我,就像多年的老 友,許多時候,雖彼此惦記,但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情愫。

? ? ? 我時常在想,父母給我生命,育我成材,每有艱辛;老房子給我提供了遮風擋雨的庇護和棲息的港灣,其實它也是有生命的,終有一天也會老去、倒下、逝去,但我分明已經嫌它破舊了。有一天,當父母老了,眼曬花了,背也駝了,思維不再敏捷了,行動變的遲緩了,我也會嫌棄他們嗎?人呀!剛出發時總是信誓旦旦的承諾著最初的諾言,也許當時過境遷后,早已不是當初的心境。

? ? ? 后院由于種菜的緣故,要比前院整潔許多。母親親手種下的白菜、韭菜長勢良好。近來多雨,愈發嫩生生的,倒不像秋天的蔬菜。母親說前段時間炎熱干旱,以為蔬菜都旱死了,沒想到蔬菜長勢良好,這對勤儉母親來說,的確是莫大的驚喜。

? ? ? 核桃樹就在后院生長著,當初栽下它時,它只有三米多長,瘦弱的像一節棍子,以至于我根本不相信它能長大成材,開花結果。可是眼前的核桃樹卻著實讓我震驚,多年不見,核桃樹已有十多公分粗壯,數十米多高的樹身,莖枝向周圍延伸著。因為秋天,樹葉寥落,雞蛋般大小的青果掛滿枝頭,更顯果實累累。摘一顆青果,輕輕一踩,褪了皮,砸開,皮薄肉厚,油潤滑嫩。小駿揚咿咿呀呀的鬧喊著,喂一口核桃仁, 喜滋滋的笑了。

? ? ? 我抱著孩子,母親則盡力摘著樹梢上的核桃,時不時用竹竿敲打著高處夠不著的果子,一會兒又彎下腰來,撿著掉落在地面上和草叢中的青果。

? ? ? 小駿揚屬猴,聰明卻猴性難改,不多時就不安分了,哭鬧著指著遠方,于是抱回家,一小瓶奶遞給他,滿足的喝著,睡著了。

? ? ? 約莫半小時后,母親扛著大半袋新鮮的核桃回來了,跺了跺腳上的泥土,又著急著看孩子。此刻,老房子的畫面清晰的定格在我的記憶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20多年前,有個小姑娘在老房子里開始她的第一聲啼哭,幾年后,她的弟弟也在4歲的她面前來到這世界,作為姐姐,...
    余多多呀閱讀 420評論 0 1
  • 聽媽媽說,那家主人今年又添了一個寶貝。真好啊。老房子又多了一個新主人,它應該很久很久很久都不會孤獨了。 老房子在現...
    Hig閱讀 2,397評論 0 3
  • “老房子昨晚被大風吹到了”。 讀高中的一個周末,我剛推開門母親就跟我說了這么一句話。從她的語氣中,我聽不出任何情緒...
    赫曼妮閱讀 341評論 0 3
  • 想寫這個文章,還源自于今天看得龍應臺的一篇文章,她對安德烈說:“父母親,對于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
    核桃銀杏閱讀 85評論 0 6
  • 記得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親買回來一頭小牛。對我說:“放學后就去放牛,賣了牛給你買件花裙子”在那物質匱乏,...
    心靈清泉閱讀 485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