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亂打亂撞,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目標——易仁永澄老師的目標管理課學習總結

相信易仁永澄老師的這次課對很多童鞋都是“當頭棒喝”,我也是其中之一。


因為在今天,我們發現有很多看起來非常“值錢”的目標,同時又有豐富的學習資源。所以我們很多人都處于同時關注多個目標、見什么學什么的焦慮狀態。

就拿我來說,我在喜馬拉雅、得到買了很多內容,微課和書籍也買了不少,很多東西發現都要學,目的似乎是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完人”。直到感覺有點太過焦慮但又沒有明顯的成效出現,才開始收斂。

易仁永澄老師并沒有給很多關于目標管理的技術性方法,而是用了絕大部分篇幅升級我們對“有效目標”這個概念的認知。


借用老師ppt

上面所提到的狀態,其實就反應了我們以為只要讓自己保持多學、多做的“充實”狀態,就可以讓自己的人生獲得價值,其實不然,我們最應該問自己的問題是:如果(一段時間)只做一件事就夠了,我應該做什么事?為什么我要選擇做這件事?背后的關鍵假設是什么?

我們確實缺乏這樣直面自己內心的思考,所以很多時候用低質量的勤奮取代了深度思考,關于目標選擇,必須是“謀定而后動”,選擇了絕不輕易更改和增加。

之所以我們會存在如此嚴重的認知誤區,老師告訴了我們三個重要原因:

一個是“資源導向”,因為我們有一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利用起來就好;

一個是自以為是導向,在低層次的對比環境中過高估計了自己某方面或者很多方面的能力,而不清楚在整個大市場中是否站得住腳;

三是因為表面結果導向,看見別人似乎輕易成功了,覺得別人也不比自己強多少,所以認為自己努力一下就可以跟別人一樣,這是大錯特錯。

我們得知道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它的客觀規律,任何人無法主觀地超越這些規律。老師特別為我們區分了“真實世界”和“現實世界”:真實世界是指絕對精準的世界,實際上沒有人絕對知道,我們只能無窮盡;現實世界是我們每個人在自己身邊所觀察到的世界,有著非常大的局限性,我們非常容易被表面看到的那樣所迷惑。

對于目標管理,第一要務是找到一個對的事情持續做下去。個人認為所謂對的事情就是兼顧了價值性和跟自己的匹配性。老師認為要用期望的拉力取代問題的推力,化被動為主動。

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有五大原則:價值原則——要對別人有實實在在的價值;認知深度原則——要讓自己能夠持續增加認知深度;能力圈原則——是否在自己的能力圈中;邊際效應原則——是否可以持續產生復利?

目標管理的方法:分解為目的(P)、目標(O)、成果(R)、任務(T)=PORT持續成長。

雖然看起來老師所講的內容并不是很多,但確實在講解的時候用了很多的例證和分析讓我們更加靠近了“目標管理”的本質,讓我們可以在紛亂的誘惑中保持淡定和精準。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