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絕佳提問:探詢改變商業與生活》。本書作者沃倫·貝格爾是美國資深的媒體人,也是創新研究領域的專家。他常為美國知名媒體撰稿,因此有機會采訪到眾多商業領袖和創新人士。在采訪中,他發現了一個成功人士共同的秘密,那就是:他們都非常善于提問。
今天我們分享書中關于提問的三個階段:為什么、假設……會怎么樣、如何做。
①『為什么』
人類很早就會提問,在2-5歲的階段會問大概4萬個問題,正是這種尋求答案的過程,促進了我們的大腦發育。
很多人以為,提問就像呼吸一樣自然,根本不需要任何思考,其實不然。
美國詩人卡明斯說:“我們總是能給出一個美麗答案,但誰又能問出一個美麗問題呢?”
我們為什么在這里?真的有來世嗎?這類問題能引發討論,但它們不在可執行的范圍內。
可執行的好問題常常能夠為我們帶來改變,是能促使我們成長的催化劑。
例如,領導分派你做一項從來沒有做過的工作,假如你對此有疑慮:這件事我能做得到嗎?答案只有兩種,能或者不能。一定程度上,這就給了自己拒絕開始的理由。
試著這樣問:為什么對做這件事有疑慮?這時,大腦已經開始思考阻礙你行動的理由了,比如:自己沒有經驗、擔心在執行過程中出錯、害怕面對困難……理清自己的思緒后,針對問題,進入第二個階段的提問,一步步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你的疑慮就會迎刃而解,從而更有信心和勇氣面對全新的工作。
②『假設……會怎樣』
這一階段的提問承上啟下,沒有它,第一階段只能是空想,第三階段則遙遙無期。
當提出一個正確的問題后,自己要試著解答它,這時可以對自己再來一次提問,這次提問要大膽想象,推翻原有的概念,用全新的思維來衡量。
第一階段我們問自己:為什么不能堅持運動?答案可能有很多種:工作很忙,孩子要照顧……
而第二階段的創新問題可以是:假設這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年,而運動可以改變這種不健康的狀況,我會怎樣?答案顯而易見:當然是立馬制定運動計劃,每天不折不扣地執行啊。
這類提問要用一種破壞性思維,想象一些不可能的事;或者重新組合,強制聯系一些不相關的內容。當你這樣想的時候,大腦其實是在尋找另一種可能性,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我們的探詢能力,更能煅煉自己的創新能力。
喬布斯會對很多事提問:“手機為什么一定要有鍵盤呢?”“假設沒有鍵盤會怎么樣?”他用這種方式重新設想,蘋果公司得以在他手上煥然一新。
在這個階段不要停留太久,進入第三個階段。
③『如何做』
到了第三個階段,就是執行具體解決問題的階段,你需要有強大的執行力,來圍繞怎樣做而行動。
我們習慣在看到好的文章和干貨時收藏,等下次有時間再看。日積月累,收藏夾越來越龐大。自己以為收集了許多素材,真到了想讀時,發現文件過多,找了幾分鐘就失去了耐心。這種時候,你可以這樣問自己:
001 為什么我總找不到自己收藏夾里的干貨?
002 假設可以把收藏的文檔進行分類,一邊隨時閱讀,一邊在上面做筆記,會不會方便了許多?
003 怎么實現這個目標呢?
想想看,隨時收藏圖文信息、能在上面做筆記、隨時能查看、能分類、最好能在上下班的途中語音聽。根據這一思路,我們或許能找到一款滿足自己所有需求的軟件,使用起來,就有了一個移動的素材庫,這樣,你所有的煩惱都解決了。
看,在一次次的提問中,你不止解決了自己的疑惑,更改善了目前的工作和生活狀態,還能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應該如何去做。
總結一下,今天我們分享了絕佳提問的三階段模式:學會提出一個正確的問題,大膽想象一些不可能的問題,以及行動起來找到問題的最佳解答。了解這些后,讓我們積極應用起來,走出大腦的舒適模式,督促自己去改變,從而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