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現實是:把“包子”做出來了,但是賣不出去(通常說的內需不足或產能過剩)。
于是,從需求側做文章,號召人們買包子,并促進包子外銷。但從效果看,人們買包子還是不踴躍,而且外銷也基本飽和了。這意味著在需求側做文章的空間已經不大。
于是,目光轉到了供給側。一看供給側,問題來了。原來包子做的就有問題,好吃的包子很有限,無法下咽的包子做了一堆。
這樣,新的思路就有了。多做好吃的包子,少做或不做無法下咽的包子(即供給側改革,發展新興產業,提供適銷對路產品,去庫存,消滅過剩的產能)。
這個思路對不對呢?當然對。但誰也沒想到的是,大量的好吃的包子做出來了,結果銷量還是沒增加多少,很多人還是不買這包子,而是弄兩個饅頭夾點咸菜就完了。
一問,問題清楚了。你們為什么不買包子吃饅頭?因為我們買不起,包子10塊錢一個,這一籠就100塊(夸張點,為了好算賬)。而饅頭5毛錢一個,兩個一塊錢就搞定了。嗯,看起來還是需求的問題。但需求的問題在哪呢?哦,對了,價格,價格,10塊一個包子實在是太貴了。
于是,找到了老板:你的包子賣得這么貴,怎么行啊?降降價,銷路不就上去了嗎?
但沒想到,老板也是一肚子苦水:我也知道這包子貴啊,我也知道10塊錢一個包子人們買不起啊。可是有什么辦法呢?這一個包子里,稅就占了好幾塊。
原料面肉菜雖然不貴,可運費貴啊,每個包子物流的成本就合一塊錢,房租一塊錢,再加上人工還有其他的七七八八的費用,你知道我一個包子才賺多少錢嗎?兩毛錢!我怎么降這個價啊。
現在知道問題的癥結在哪里了吧?就在供給和需求的中間地帶。
由于這個中間地帶的扭曲,就造成了我說的,企業生產什么什么不掙錢,消費者買什么什么貴的不得了。結論是什么?就是我前些天說的:只有疏通中間,才能打開兩側(供給與需求)。
現在橫在供需關系之間的,至少有五大障礙:
較重的稅費負擔(目前各種稅費在商品價格中占有一個很大的比重)、居高不下的物流費用(我國物流成本比西方發達國家高一倍還不止)、昂貴的場地租金(在零售和服務業當中,房租已經成為沉重負擔)、層層剝皮的流通環節(有些藥品的出廠價幾塊甚至幾毛錢,但到了醫院,幾十塊錢)、混亂的消費環境(如旅游)。
結果是,整個經濟活動的社會成本過高,企業生產什么什么不掙錢,消費者買什么什么貴得不得了。這些問題不解決,無論是強調需求端還是強調供給端,都很難解決問題。
現在我在想,既然有了供給側、需求側這些名詞,不妨現在再來一個,中間端。更嚴重的問題可能在中間端。這個中間端有政府的因素,有市場的因素,有法治社會環境的因素。
只有疏通中間端,才能打開供給需求兩側。
來源:中國經營網 作者:孫立平,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社會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