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5 華杉
朋友之間,批評太多,也會使關系疏遠。不要認為你是對他好就批評他,要委婉,多夸獎,用夸獎來覆蓋批評。家人之間更不要相互批評指責。我們總是對自己親近的人,把自己放得太松,沒有戒慎恐懼,話隨便說,所以總是傷害親人。
【先生曰:“這些子看得透徹,隨他千言萬語,是非誠偽,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說心印相似。真是個試金石、指南針。”】
先生說:“把這些道理看得透徹了,隨他千言萬語、是非誠偽,到跟前就自然明白,合得上的就是對,合不上的就是錯。就像佛家說的‘心印’一樣,真是個試金石、指南針。”
王陽明說試金石、指南針,我倒想起了照妖鏡。因為我們自己也曾經是“妖”,把那私心雜念的“妖”一點點去除了,致良知的心之明鏡擦亮了,透徹了,如有那外面的“妖”來訪,自然一照便知,因為自己都經歷過。
【先生曰:“人若知這良知訣竅,隨他多少邪思枉念,這里一覺,都自消融。真個是靈丹一粒,點鐵成金。”】
先生說:“人如果掌握了這良知的訣竅,隨他多少邪思枉念,這良知以覺察,都自然就消融了,真是靈丹一粒,點鐵成金。”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發盡精蘊,看來這里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覺不同。此難口說。”】
歐陽崇一說:“先生把致良知的宗旨闡釋得如此淋漓盡致,在這個問題上實在已經沒有再深入的余地了。”
王陽明批評他:“你不要說得太輕易了!再下半年功夫,看看如何?再用一年功夫,又如何?功夫越久,越覺得不同,不要輕易講這樣的話!”
我們的任何任何,不管自以為多么深刻、通透,都只代表自己此時此刻的認識水平,不代表明天不會變化,也許過了三年,“又通透了!”那就是前面還沒通透。
【先生問:“九川于‘致知’之說體驗如何?”
九川曰:“自覺不同。往時操持常不得個恰好處,此乃是恰好處。”
先生曰:“可知是體來與聽講不同。我初與講時,知爾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這個要妙,再體到深處,日見不同,是無窮盡的。”
又曰:“此‘致知’二字,真是個千古圣傳之秘,見到一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先生問:“九川對‘致知’之說體會得怎么樣?”
九川回答說:“感覺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操持時常常不能恰到好處,現在可以了。”
先生說:“這你就知道,自己篤行體會得來的,和聽講得來的是不一樣的。我剛跟你講的時候,知道你也是稀里糊涂,沒有得到個中滋味。這其中的要妙,你再往下體會,越到深處,每一天感受都不一樣,是沒有止境的。”
又說:“這‘致知’兩個字,真是千古圣傳之秘,能認識到這一層,就算百世之后,再有圣人復出,也不會有疑問。”
【九川問曰:“伊川說到‘體用一原,顯微無間’處,門人已說是泄天機。先生‘致知’之說,莫亦泄天機太甚否?”
先生曰:“圣人已指以示人,只為后人掩匿,我發明耳,何故說泄?此是人人自有的,覺來甚不打緊一般。然與不用實功人說,亦甚輕忽,可惜彼此無益。與實用功而不得其要者提撕之,甚沛然得力。”
又曰:“知來本無知,覺來本無覺。然不知則遂淪埋。”】
九川問到:“程頤先生說:‘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原,顯微無間’。體,指本原、本體;用,指顯現、作用。隱微的理與顯著的象,二者統一,沒有間隙。無形的理,當以物象來顯示其意義和功能,而有形之物,本于無形之理。所謂一源,即源于一理,理為根本。他說到這個,他的門生都說他泄露了天機。那先生您的‘致知’之說,莫不是泄露了更多天機了?”
先生說:“圣人已經指給大家看了,那《大學》舊本白紙黑字寫著:‘格物致知’,大家自己沒理解,又曲解,我把它重新說清楚而已,談何泄露?這良知也本是人人都有的,只是人們自己不在意罷了。但是,如果給那些不去切實下功夫的人說,他們對此肯定十分輕視,對彼此都沒有益處。給那些求上進,下篤行功夫,卻又不得要領的人說呢,一提就起,一撕就開,如決江河,沛然有力,勢不可擋!”
所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也。
又說:“知道了才知道自己本來無所謂知道,覺悟了才知道自己本來無所謂覺悟。但是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良知便會淪陷、埋沒。”
如果你困知勉行,學知利行之后,進入了生知安行的境界,也就無所謂知,無所謂覺。但如果不知不覺,就難免淪陷、埋沒了。
【先生曰:“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
后又戒九川云:“與朋友論學,須委曲謙下,寬以居之。”】
先生說:“對朋友,應當少一些批評指責,多一些勸導鼓勵為好!”
后來又告誡九川說:“和朋友討論學問,應該委屈謙卑,寬以待人。”
批評傷感情,所以孟子有“易子而教”之說,父親不親自教導自己的兒子,給別人交換著教,因為情理上行不通。父親教育兒子必然要用正確的道理;用正確的道理行不通,接著便會動怒。一動怒,就傷感情了。兒子會說:“你用正確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就沒做到!”這樣,父子之間就傷了感情。父子之間傷了感情,就壞事了。古時候相互交換兒子進行教育,父子之間不求全責備。相互求全責備,會使父子關系疏遠,父子疏遠,那就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了。
所以朋友之間,批評太多,也會使關系疏遠。不要認為你是對他好就批評他,要委婉,多夸獎,用夸獎來覆蓋批評。家人之間更不要相互批評指責。我們總是對自己親近的人,把自己放得太松,沒有戒慎恐懼,話隨便說,所以總是傷害親人。
【九川臥病虔州。
先生云:“病物亦難格,覺得如何?”
對曰:“功夫甚難。”
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九川臥病贛州。
先生問:“生病這個事物也很難格啊!你格得怎么樣?”
九川說:“這功夫可不好下呀!”
先生說:“時常保持快活,便是功夫。”
病這個東西,我格它的體會:與疾病共存,而不是與疾病斗爭。接受了再處理,夭壽不二,正是在生病的時候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