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傳統女性美的變遷
1、按時代來看,大體可說:
先秦崇尚健康自然的美。
甲骨文中:女子頭戴羽毛是美。
《詩經》時代:審美是美貌兼具美德,外表豐滿、豐腴,內在美德是順叢、溫柔。
魏晉時期:欣賞身體纖細、飄然如仙、體態清瘦、飄逸。
盛唐時期:豐盈美,這個時期的繪畫、詩歌、雕塑等,無不用“面如滿月”、“肌膚豐盈”表現女子的形體美,如楊貴妃有“肥環”之稱。
宋代:纖弱清秀,宋人形容女子形態時,出現頻率最高的字是“瘦”。
明清以后:女性審美日漸趨向于自殘性的畸形美,以“三寸金蓮”為典型。纏足“使病態之美達至頂峰”,堪稱“中國人感官想象力最精致的創作”。文人贊美小腳的“瘦、小、尖、彎、香、軟”,民間美的標志不是容貌、身材如何,而是腳的大小,腳越小越美。至此,中國傳統的女性美被推向了病態的極端。
2、女性美差別背后的共性
女性美是千差萬別的,而且審美標準是變化多端的。但無論是“環肥燕瘦”,還是健碩莊姜、病弱黛玉,古人對女性美的看法仍有一些本質相同的共識,最突出的,如容貌上,膚若凝脂、明眸晧齒之類,品格上,順從、溫柔、賢妻良母。品格的三個詞語一直影響到今天女性的性格和內在美德。
3、決定女性美的變遷力量
決定著女性美不斷變遷的力量有很多面,有自己的和社會的,有自然基礎和社會文化。
自然基礎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人類的感覺能力和把握形式美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長期生物進化過程中的產物。隨著人類形、色、聲等感覺器官的發展,整個人類對形式美因素的認識和把握,審美的標準也在不斷變化。
女性美與社會文化有著極深的根源,男權制、父權制。
(1)性別不同,社會分工的產物
關于很多女人的詞語安排,如生育女神、男強女弱、男主女從、男外女內,成為了社會構建的基本模式,由此限定了女性的角色僅僅是家庭中的女兒、妻子和母親,其職能僅僅是孝敬父母、侍奉公婆、相夫教子。女性的活動范圍被禁錮在家庭以內,女性在經濟、政治、社會活動中的地位被貶抑。同時,女性的角色分工還要求她必須學會修飾打扮取悅于男人,女性成為男性的附庸,要“進得廚房,出得廳堂”,以此獲得生存的保障,爭取自己在家庭中的一席之地。
簡而言之,正是由于女性在經濟、政治、社會活動中喪失了主體地位,所以在審美活動中也勢必如此,女性因此喪失了作為人“人”的價值,逐漸淪為被塑造、被審視,甚至被交換的“物”,是被“看”,被“造的客體。
(2)男權文化建構的結果,在男權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男權不僅主導著社會分工的格局,在制度、思想、精神、文化領域也占主導地位。
男性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支配著女性的審美活動。女性原有的主動性、創造性被剝奪。審美活動中,女性只是被動的形像,男性是主動的“看”者,起著決定作用是男性的眼光,男性把自己的幻想透射到作為“他者”的女性身上。想到了《賣花女》電影里的男主角塑造女主角為他想要的上流社會的過程無不如此。《鏡花緣》中以女性為主導的“女兒國”里,遭受纏足痛苦的男性的故事。
這個時代,順從、溫柔等看作女性內在美的主要標志,并譽之為女性“美德”,從外到內、由表及里,從容貌到形體,從品德到行為,都按男性審美標準來塑造,取悅男性,為男權社會服務。
(3)女性自身異化的結果
當寫到這一段突然覺得寫不下去了,如果說女性要走出男權的枷鎖很難,那么女性要走出自己給自己的心理定型枷鎖更難,雖然女性解放了,但那么多年留給女性的已經自我認同和自我定型了。 這需要有強烈的意識和更深的洞見女性所處的位置,不斷的覺知、覺醒,突破那么多年的奴性、依賴、服從,內在素質的局限,社會及身邊人群異樣的眼光,否定、不理解。
傳統女性美的審美標準能夠成為社會主流價值,暢行數千年無阻,男性對女性的偏愛和挑剔能夠實現,確定和鞏固,有幾個方面:
〈1〉女性對男性標準的自覺認同,男性對女性的審美要求內化為自身的要求。
〈2〉女性對男性的依賴、服從、肓目仰視男性的思維方式和心理定勢。
〈3〉男權文化構建的女性美標準,自我認同,自覺成為女性內心的行為規范,成為遵從者甚至鼓吹者、倡行者。
〈4〉卑微感、物化感的傳統女性審美意識,反作用于女性自身,成為女性自覺背負的枷鎖,成為穩定男權社會的基本要素。
〈5〉女性內在素質的局限,也是社會實踐的必然。
〈6〉傳統女性被社會分工排斥在社會生產和公共生活之外,經濟無以自立,政治上沒有獨立人格,文化上失去話語權,高度非主體化、非人格化,只有把全部生命和希望寄托在男子身上才能生存。
總之,傳統社會對女性形象的要求,無論是外在的美貌,還是內在的品格,以及“賢妻良母”的普通標準,本質上都是女性長期以來所處的社會地位、生活條件及所扮演社會角色的真實反應。在自然基礎和社會需要的共同作用下,“美”被單向度指向女性,體貌和性格上的某些特點成了古今中外欣賞和追求的“永恒的美”。
4、總結
審美觀念至止今天,盡管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女性美有著不盡相同的內涵,但傳統女性內外美分別為:內莊美即“德行”,經典的表述是“溫柔賢惠”、“賢妻良母”;外在美即“容色”,理想的形象要似“弱?扶岡”、“梨花帶雨”。如果用一個字概括這種傳統女性美的話,那個字就是一一柔。
縱觀數千年中國傳統女性美的變遷史,不難看到,女性美的的歷史即是女性地位變遷的歷史,也是各種社會權力塑造“美女”的歷史。女性,乃是一定時空“所捕獲的人質”。恰如西蒙.波伏娃所說,女人不是天生的,女性美的標準也不是“天然”的,真正決定女性的形象及變化的,并不是女性自身,而是“時代”這只“看不見的手”。正如學者們所指出的,中國傳統女性美的變遷,昭示的是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變遷,是資源、物質文明和技術、歷史敘事以及意識形態等各種社會權力進行微觀運作的生動歷史和符號體現。
什么是當今需要的、真正的女性美?父權制的語言窒息了女性的聲音,想徹底改變是不可能的,給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我們的目標應當是以主體性加多元性來塑造現實的女性美,構建一個男女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和諧社會。在這意義上說,真正的女性美應該有端正的儀表、豐富的內涵、健康的心態、積極的個性。用美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知識分子之一瑪格麗特.富勒早在一百多年前說的那樣:
女人所需要的,不是作為女人去行動和說話,而是作為一個自然人去發展,作為一個有理智的人去辨別,作為一個有靈魂的人去自由生活,從而順利發揮自己的能力。
5、思考
(1)什么叫當代女性的柔?具體是什么樣的?這樣的柔美如何在當代社會中獲得生存和發展?
(2)女性的柔美如何與男性進行合作?
(3)如何引導身邊女性讓她洞見她的美和所處的環境?
(4)如何找回女性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女性的柔美如何與男性進行合作?
體驗時T把這個問題落在了三個點上。合作、女性柔美、與男性合作就是充分發揮女性特質,我想對當下女性都值得好好思考的三個點。也讓我想起一路走來T是如何的幫助自己一點點的塑造主體、增長見識和開拓視野的。
1、合作
合作就是可對等性,對等的人格和資源。
人格不獨立必須服強者。我想這個觀點從中國傳統女性美的變遷可清晰而明了的看出。中國傳統的父權制,傳統女性被社會分工排斥在社會生產和公共生活之外,經濟無以自立,政治上沒有獨立人格,文化上失去話語權,高度非主體化、非人格化,只有把全部生命和希望寄托在男子身上才能生存。女性對男性的依賴、服從、仰視男性的思維方式和心理定勢,注定的不對等,談不上任何的合作性,連合作的資格都沒有。沒有資源也就沒有任何可合作與鏈接的價值。
2、女性柔美
女性柔美就是女性氣質,柔美包括包容、理解、柔和,較少有攻擊性、進攻性、拓展性。
當T講到較少有功擊性、進功性、拓展性,其實并不太理解這幾個詞與柔美的關系。有進攻和攻擊性就不可能是柔美,必然要有結構的對抗和碰撞。除非你對形式清晰的判斷,有能力的話可減少損失就像女權的產生,一定是女性能量與男性強大結構的撞擊,女權產生,發生最大改變是男人最致命的缺點出來了,要求會破壞很多的傳統結構,女權對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革。如:女人已不再言聽計從,經濟開始逐漸獨立,女性大量的體驗出來,那么多年的壓抑容易導致自我、自大、用男人的方式去工作、生活。
3、與男性合作需要充分發揮女性特質。
充分發揮女性的優勢與男性合作,極大的考驗著女性的人格是否完善與強大,女性是否了解女性的真正特質是什么?每個人特質都不同,獨有屬于自己的氣質又是什么?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時候才知道如何與男性合作,與伙伴合作,與家人合作,拿什么面與不同的人合作,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男性力量與女性力量,理性與感性,中間的橋梁是審美,學會去欣賞另一種力量的美,減少對抗,進行相互合力,才可能產生更多的和諧與發展。
我想說女性了解自己的特質,必須首先對自我成長更有意識、更有覺知和覺醒,突破幾千年的社會文化束縛,進行更深的思考和閱讀,不斷拓展自身的內在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