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外表像女性就是娘?!
在大眾印象里,調侃女性是“女漢子”往往是一種夸贊,而說一個男生“娘”就是真的帶著貶低的意思了。
其中的原因讓人費解,像男性就值得夸贊,像女性就不成器?“娘”字的背后,其實是對女性赤裸裸的歧視!
這本質上,是父權文化的傳承,對女性的歧視,根本上是在強調男權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
8012年了,大清早滅亡了。
推崇男性本沒有錯,可通過歧視女性的方式去實現,顯然沒有道理可言。
拋開娘字背后的性別歧視,到底如何定義“娘”?
譬如,許多“家長”給小鮮肉打上標簽,認為他們所代表的形象就是“娘”。
賣萌、畫口紅、涂眼影、留長發、有劉海、妝容精致,有這些特征的男性,在他們眼中,無一例外,都是娘炮。
其潛在含義是,化妝就是“娘”,面容精致也是“娘”。
細細思量,這些妝容精致、長相女氣(無貶義)的小鮮肉,代表的不正是積極、陽光和正能量嗎?
僅憑外表,就完全忽視了鮮肉的正面形象,將其行止定義為“搔首弄姿”、“敗壞風氣”,言之鑿鑿將其上升為國家高度,不過是在掩蓋自己的性別偏好而已。
這樣的論調,一個不成邏輯的調侃便能將其打臉。
簡單粗暴的斷章取義,也折射出某些家長焦慮的內心。撇開性別歧視,他們更多擔心的是孩子性別認知模糊。設身處地,一般人不會鼓勵兒子從小擦口紅畫濃妝扮女裝,女兒剃平頭貼胡子扮男裝。但如果有人喜歡這樣做,亦是個體的自由,我們也要尊重和包容。
再者,孩子的性別認知能力,大多取決于來自于原生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
與其將炮火對準無辜的精致男性,不若去批判那些鼓吹陰柔美的輿論媒體,不要讓其綁架了社會的主流審美。
02
男性就不能擁有女性美嗎?
美,本來就具有多元性,審美亦是。
不管是男子像女子,還是女子像男子,都無可厚非。生而為男,不管是長相柔美,還是自己喜歡,都沒什么問題。
往古看,莊子在《逍遙游》中形容姑射仙人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卻是譽其為得道仙人。蘭陵王在戰場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卻也是“白類美婦人”。
往今看,小鮮肉發源于日韓,按照“少年娘則中國娘”的論調,日韓真的“娘”嗎?
就拿國民體質來說,我國青少年運動量遠低于日韓,日本學生有21.3%每天鍛煉三小時,而我國僅為1.3%。
最典型的案例是,日韓中三國學生一起登山,日韓學生全體登頂,中國學生中卻有20多人因體力不支中途返回。
掀開所謂娘炮韓星的衣服,他們的肌肉,足以讓那些躲在鍵盤背后油膩的中年男人,羞愧難當。
事實上,拋開偶像責任,就算他們沒有進行嚴格的身材管理,也沒什么問題。
問題在于,許多人喜歡把胡子、平頭、肌肉與男性氣質劃等號,將膽小、懦弱、無能與女性化氣質劃等號,將外在形象與內在品格混為一談。
因此擁有女性美的男性,就被變成了畏畏縮縮、不能頂天立地的娘炮。這無異于將男性和美直接分離開來,直接剝奪了男性美的權利。
03
外表女性就沒有男子氣概嗎?
許多人以家長口吻擔心自家兒子沒有男子氣概, 所謂的男子氣概到底是什么?
美國教授哈維定義男子氣概為“堅定主張”,在危險情境下也擁有自信。事實上,男子氣概很難被嚴格定義。
我們所討論的男子氣概,是基于傳統認知和現代社會文明背景下的,姑姐將其概括為健壯、陽剛、力量、陽剛、勇氣、忠信、果斷、堅強等眾多品質。
生理上的因素,前文已經用孩子們的實例講過,身體健不健壯與運動鍛煉相關,與外表無關。
而其它諸如勇氣、果敢之類的品質,本來就是男性和女性都可以擁有。這不是一個戰火紛飛、行軍打仗的年代,女性不需要囿于溫良恭儉,男性也沒必要一定是血氣方剛。
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堪稱色藝俱佳,蘇聯戲劇導演梅耶柯德曾說,“我沒有在舞臺上看見過任何一個女演員,能像梅蘭芳那樣傳神地表現出女性的特點。”
美國《時代》周刊評價梅蘭芳的表演和服裝精美優雅,像中國古老的花瓶或者刺繡的帷幔。
可是抗戰期間梅蘭芳卻蓄須明志,拒絕為日本人演出,他對友人說:“日本人要是蠻不講理,硬要我出來唱戲,那么,坐牢、殺頭,也只好由他了。”
這樣的民族氣節,你能說他沒有男子氣概嗎?
再如花木蘭為父從軍,戰功彪炳,回到家里卻也“對鏡貼花黃”,你又該說她是鐵骨錚錚還是溫婉嫻熟?
我們需要打破的,是關于性別印象刻板的認知,既尊重傳統的性別偏好,也不貶低新興的個性審美。
04
誰決定了主流審美?
早在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大制片廠就會像打造夠工藝品一樣去制造明星,取新藝名、訓練體態、設定形象。明星儼然變成了商品,成為被消費的存在。
韓國最大造星公司SM和日本著名公司杰尼斯專職生產鮮肉男星,巨大紅利面前,中國也不會屈居人后,造星工業雖不成熟,也在蓬勃發展。
英國著名的電影理論家理查德·戴爾認為,“明星并不是某個真實的男人或女人,而是一組符號形象或者文本,是一種由電影和大眾傳媒等媒體一起參與塑造的‘被建構的個體’。
因此鮮肉的火爆,是資本裹挾下的主流審美,它自然也迎合了許多粉絲的品味,但就如澎湃新聞所說,粉絲的力量,與偶像背后龐大的資本相比,微乎其微。
如此審美潮流下,2018年的夏天,還是火了一個王菊。盡管她“又黑又壯簡直像菊石強森”,完全不符合主流審美,但她還是火了。
這種現象,不正反映了年輕一代堅持自我,不愿盲從主流的個性嗎?
拒絕被定義,拒絕被代表,拒絕審美被綁架,我們更愿意相信,審美自由的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當個性不再標榜個性,當異類變得平凡,才是真的進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