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溝通的藝術》,除了前兩篇關于親密關系中溝通的重要作用以及沖突的建設性處理方式,今天更加深入學習了溝通的內涵。溝通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卻是一門不可小覷的藝術。
溝通的意義
溝通是人類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元素之一。溝通除了心理層面的需求還有生理需求,影響我們的健康,還有可以滿足我們的認同需求和社交需求,同時溝通也是幫助我們“工具性目標”的最好辦法,即讓他人按照我們期望的去做。
溝通中除了說話內容所表現出來的非口語信息,比如表情、手勢、姿勢、聲調等。
溝通的原則
溝通的定義
以“溝通的品質”來劃分,認為兩個人的交流有時表現出非私人化的性質,有時又具有私人化的性質。品質性的定義主張,溝通只有一方將另外一方視為獨一無二的個體,且無視溝通發生的場合和人數時才叫人際溝通。
無論是個人化還是非個人化,內容向度還是關系向度,都遵循著書中提到的一些顯而易見的基本原則:
- 溝通可以是有目的的也可以是無目的的;
- 人絕對不可能不溝通,溝通行為本身也無法被逆轉、無法被復制的。
同時,我們在溝通時還要注意幾點容易陷入的困境: - 很多時候意思不在字眼里,“醉翁之意不在酒”,意義是被人主動構建出來的;
- 溝通不見得越多越好,溝通過頭也會造成問題;
- 成功的溝通并不表示彼此理解;
- 溝通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溝通高手的特質
溝通能力代表著一個人通過溝通,在某種程度達成個人的目標,并且理想上能維持或者增進關系的能力。溝通高手不僅擁有各式各樣的溝通行為反應可以選擇,還懂得在適當的場合表現出合宜、純熟的行為,他們能夠依靠同理心理解別人的觀點,也懂得以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另外,在跨文化溝通時,需要具備合適的動機、對模糊性的忍受、開放的心胸和知識技巧,你才能溝通無礙。通過學習本書后面介紹的大量溝通理論和方法,我們也可以逐漸成長為溝通高手。
溝通和自我
在溝通的過程中,知道“我是誰”是最基本的。我們對自身的感覺和認識都是自我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自我概念,就不可能和世界有所聯系。
自我概念是由一些對我們比較重要的人所給出的反映評價構造出來的,我們把這些人稱為“重要他人”。自我概念也可以從自己與社會或團體中其他人的比較中得出。
自我概念是主觀多元的,存在被扭曲的風險。人們很可能自恃過高而產生自我膨脹,也可能妄自菲薄而消極看待自己。自我概念會隨著時間逐步形成,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一種被稱為“認知保守主義”的思維慣性。
自我應驗預言
很多時候,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預期會影響行動的成敗。當一個人對某件事特別有信心,就會堅定地去執行,克服各種困難,最后很難的事情也會成真。這就是“自我應驗預言”的力量。
從持有某種期待,到表現出與期望一致的行為,從而使得期待如實發生,最終強化了起初的期待,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而“自我應驗預言”的來源,又分為自我強加的預言和別人強加的預言。我們在溝通過程中,有時通過強加預言的方式來改變自己或別人的自我概念,從而達到目的。
可見,不同的溝通策略,會讓別人對我們產生不同的看法。認同管理就是這樣一種溝通策略,用來影響別人對我們自己的觀感。我們每天都在扮演著許多完全不一樣的角色,來建立多元認同。
認同管理
既然認同如此重要,那我們如何管理認同呢?這取決于你所選擇的溝通方式。比如你每天在微信朋友圈發的東西,就是在構建你的虛擬網絡認同。面對面溝通時,溝通者通過管理他們的舉止、外貌和配備來創造一種現實認同,以便在與別人互動時給對方提供一個定位。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這些做法有點“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世俗味兒,或者有些“精分”(形容一個人的性格百變)。適時地表現適當的形象,隨著不同的情景和文化轉換合宜的溝通方式和風格,是成功溝通的基本前提。
溝通不僅是日常信息的傳達和連接,更是人和人的認知和互動?;凇拔沂钦l”以及溝通對象,選擇良好正向的溝通方式,達到我們溝通的目的以及增進關系。溝通不僅是清楚傳達,也有“對的”方式對方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