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說:為善不見其益,如草里冬瓜,自應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
它的意思是:一個人做好事,表面上看不出益處,但益處就像草叢里的冬瓜,會在暗中一天天長大;一個人做壞事,表面上看不出壞處,但就像春天院子里的積雪,陽光一照自然就會消失,損失也就顯而易見。
行善的人幫助了別人,溫暖了社會,自己布下的恩澤終究會得到好報。正如俗話所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而作惡的多行不義,也不要沾沾自喜,因為自己犯下的罪行終究會得到懲罰。
古代也十分關注善惡之事。唐代的王建《勵學》: 誰言三歲童,還能分善惡。它的意思是:有人說三歲的孩童也能分辨善惡。
宋代的度正《知縣九十一丈應聘成都賦詩為別》:善惡無他道,廉貪是要關。它的意思是:決定善與惡沒有其他的方法,清廉或是貪污是關鍵。
在生活,刻意為善者和刻意作惡者并不多見,絕大多數都處于中間地帶。有時候,恰好碰到或遇到,在語言和行動上給別人提供舉手之勞的幫助,這樣的熱心人很多。
而刻意為善,是指專門去做善事,那將要付出時間和物質的代價,有時候還會成為輿論的焦點,受到360度的掃射和挑剔,讓人不勝其累。如高調行善的陳光標,現在也很難見到他的蹤影。
而刻意作惡,會得到眼前之利,私欲膨脹,可能惡貫滿盈,下場慘不可言,甚至禍及子孫,也是人生乃至家族的大敗筆。從古至今,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所以,一個人,可以不刻意為善,但絕對不可作惡。有時候,不能達到道德的最高標準,但絕對不可突破為人的底線。每個人需要善良和愛,也應該成為善良和愛的傳遞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