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31】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大家好!

今天繼續分享《菜根譚》中的第31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

對于做出惡行的人而言,若是害怕被他人知道,那么可以認為,在這樣的惡之中,尚有一絲良知;

而對于正在行善的人而言,若是抱著急功近利,唯恐身邊人不知道的態度,那么很有可能將好事辦砸,并埋下惡的隱患。

1

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極惡之人并不多,而且這些極惡之人往往早已得到應有的審判或是懲罰,很難再出來禍害他人。

而與極惡相比,會有更多各種各樣的小惡,這些小惡往往是處在道德層面的,帶來的影響往往也是小范圍的,但其影響深度卻可能非常大。

對于行小惡的人而言,可能會有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行惡之人并不知道什么樣的行為才算是惡,對于小惡而言,往往很難分辨,比如探聽他人隱私是不是一種惡,那些出于自己以及私利考慮,損人利己的行為是不是一種惡;那些游走于灰色地帶,克扣員工應有報酬的行為是不是一種惡;

如果無法到達這樣的認知,自然無法分辨出真正的惡,也不可能對這樣的惡有畏懼感。

第二、行惡之人能夠很好區分何為善事,何為惡事,并在行惡時會有一定的畏懼感,或是生怕被他人揭穿,或是升級為自己無法hold住的嚴重后果。

這樣的人,就是《菜根譚》作者在本句中說到的類型,也就是仍有自知之明,可以真正爭取使其從善的人。

第三、行惡之人能夠很好區分善惡,但在行惡時毫無畏懼,甚至將此養成一種習慣。

對于這樣的人而言,可以說善心早已不復存在,整個人生都將是以惡為先,但這樣的人生本身也是毫無意義的,毫無幸福感的。

2

任何善行,都應該是無私的,也是不求回報的,更不求公之于眾。

如果一個人在行善之前,考慮的是如何讓更多的人知道,從而提升自己的影響力,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那么這樣的善行并不是真正的善行,而是從自我出發的“品牌營銷”。

此外,這樣的人其實對于“善”的認知一定也是有偏差的,也并沒有到達真正理解“善”的高度。

而任何從個人角度出發的善行,必然會考慮到個人的得失、個人的風險,這個時候的善行早已經變了味,有了一絲自利,也有了一絲做作。說得不客氣點,這樣的善心是有不良企圖的。

一旦善行受這樣的個人企圖所“污染”,那么這樣的善行往往會歸于失敗。

第一、這并不是從需要施以善行的對象的角度出發的,往往并沒有真正有耐心去了解施行對象,并不知道對方需要怎樣的善行;

第二、這樣的“善行”早已經和成本、利潤等銅臭味的東西綁定在一起了,一旦發現自己設計好的善行無法得到自己預期的利潤時,往往也會將其作為一種“風險”進行相應的“管理”,并在適當的時候及時止損。

這樣的善行,還會是一種善行嗎?

要讓一個人知道善究竟為何,需要從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童時代開始培養,等到心智成熟之時,一個人內心的“行為指南”基本已經定型,很難轉變。

要行真善,先要知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