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Emily DONG? ? ? ? ?圖 | 源自網絡
全文約 3500 字? 建議閱讀時間 3 分鐘
寫在前面:
上小學的時候,語文老師總會給我們布置這樣的作文題目,諸如【寫一位你最敬愛的人】、【寫一位你的家人】等等。每當面對這樣“大型”的課后作業,我總是求助母親。她會坐在我身邊,耐心地給我一句一句念出來,然后我一字一字地按照她的話寫下來。每當我遇到不會寫的字時,母親就會拿起鉛筆,在白紙上的一個空白處寫下那個字,然后我比著它的樣子,寫在作業本的田字格內。
再長大一些,我們會遇見許多讓我們欽佩和印象深刻的人。他們可能是同齡小伙伴中的學霸同學,也可能是給予我們關心照顧的老師,抑或是曾對處在危急時刻的我們施予幫助的人。
成年后,我們開始樹立起了自己的價值觀,我們用自己的視角和感受去判斷身邊的人。我們在一次次經歷中明白了什么是上進什么是虛偽,怎樣是真誠怎樣是欺騙。與此同時,在這些相遇的人中,我們會找到那些和自己或興趣吻合,或志趣相投,或發展目標一致的人。
基于一直以來對自我不斷地探索和認知的需求,加之對生涯發展的興趣,在2017年和2018年之交的跨年階段,我參加了新精英生涯規劃基礎班的課程。對于三天的課程,至此我還沒有完全消化和理解,但我卻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來談談這期給我們上課的講師舒祺老師一些個人感受。
01、此【舒祺】非彼【舒淇】
【舒淇】?你可能會感嘆道“哇塞,和香港電影明星同名耶!”No、No、No!我想說“此【舒祺】非彼【舒淇】也”,而且舒祺老師不姓舒,姓廖。小伙伴們是不是記不住這個姓氏?別著急,為了加深你們的記憶,我先給大家分享一則猜字謎題,題目是這樣問的:
“一點一橫一大撇,兩拐拐四小撇,左一撇右一撇,一撇一撇又一撇。打一個漢字。
好了,如果大家可以跟著謎題中每一個步驟寫出或分解完這個字,我想大家應該就命記住了,這個字就是舒祺老師的姓氏——廖。
課后我關注了舒祺老師的個人公眾號(名為:舒祺聊職場),在她的個人的自我介紹中,我看到了如下的文字:
外企HR,10年,有人以為我是現實版杜拉拉,其實生活遠比電視劇精彩;
? 生涯規劃師,6年+,做過的1對1咨詢超百人,有人以為我的工作是“助人”,其實咨詢的工作更像是“寬膠帶”模式,學員往往帶給我更大的啟發;
? 講師,9年+,我做過大學老師,當過企業培訓師,有人以為教師的工作是傳遞知識,其實講師是產品經理,從方案設計到用戶體驗,讓學員爽了還要有價值;
? 演講,8年+,曾在國際演講俱樂部學習四年多,演講已經成為我生活的第一部分,有人以為演講是銷售的專屬,其實這個時代“人人都是銷售員”,未來“一個人的公司”會越來越多;
? 娃媽,2年+,有人覺得職場媽媽哪來的時間折騰這么多事?在我來看,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勇敢做自己的媽媽能教育出做自己的孩子。
其實,這些標簽都不重要,關鍵和你一樣,我是一名愛成長、愛分享、渴望活出自我、實現自由的職場人。
如果刨除身份標簽,只看年限。我想用一個詞來形容舒祺老師并不為過,那就是【資深】。
02、以學員為中心的教學風格
聽舒祺老師講課,從一名學員的角度來講,我學到了很多實用的理論和咨詢經驗的干貨知識;從一名學習者的角度來講,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講師的的態度和重視感。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簡單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上課之前,舒祺老師問了我們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大家對課堂學習有怎樣的期許】;第二個問題是【對她的授課內容有哪些的要求】。單純從這兩個問題上,我感到舒祺老師的講課風格緊跟上了當下市場經濟的發展大趨勢——從之前【生產制造商制造什么產品,客戶才買什么產品】的理念轉換到了【客戶需要怎樣的產品我們就創造和生產怎樣的產品】上來。于是,舒祺老師在確保理論知識講解完整的前提下,按照學員們的想法和要求調整了授課的內容占比。因此,我們有幸在她的課堂上聽到了更多關于生涯咨詢案例的經驗分享,以及她自身對多年職場和生活的個人心得感悟。
我想,有很多學員像我一樣——我們是帶著自己的疑惑來到了新精英,我們希望找到行業內那些資深的、有經驗的導師為我們答疑和解惑。我們的“疑”和“惑”并不在那些理論知識和分析模型,而在于我們對自己的不了解,對生涯發展的不清晰,乃至對整個人生角色的混亂。而這些,遠不是幾個模型就可以解決的,只有經歷,唯有經驗。而這些經驗,在舒祺老師的課堂上,我們聽到了。
我們常感嘆和羨慕演員這個職業角色,因為他們可以通過飾演不同的角色體驗不同的人生。但我個人也堅定地認為生涯咨詢師這個職業也可以——通過接觸不同的來訪者,通過與來訪者的會談,體會對方的經歷和感受,繼而增加咨詢師的閱歷和認知,然后把這些經驗分享給他人,最終形成了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環。
03、時間管理,你也可以
在課堂上,舒琪老師和我們分享了她自己面對職業轉型期那一年的生活狀態。大體上是這樣子的:二寶剛出生,她既要面對繁忙的工作,又要擠出時間來學習和撰寫文章,同時還要兼顧照顧孩子。換成是你,你會怎么做?(允許給你半分鐘好好想一想。)
看看舒祺老師怎么處理這樣的多任務事件的吧。她說:“首先,我會調配資源(大師就是大師,我們只會說【求助家人】),爭求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在轉型期的關鍵一年內讓家人分擔更多照顧孩子的時間,我爭取時間用在學習和建立個人品牌上。記得很多文章我都是在出差途中,或者一邊喂孩子,一遍在身邊架起的寫字桌上完成的。”
所以,我在舒祺老師的一篇公眾號文章的后記部分看到了這樣的文字(如下圖)
言語如果單薄那就看行動。通過交叉檢驗,我們看到了舒祺老師講述的都是她自己已經做到的事情。當我們還在質疑很多不可能的時候,身邊那些已經比我們牛的人還在比我們更拼、更努力。這讓我想起大哲學家尼采的那句話——如果這世上真有奇跡,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
從舒祺老師的分享中,我想到了時間管理這個話題。經常聽有人抱怨說自己很忙,沒時間做這個做那個,可情況真是這樣的嗎?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如果告訴我你沒時間去給百葉窗除塵,那么如果我現在付給你十萬元讓你馬上去做這件事情,我想你一定會欣然接受。因此,這根本不是時間不夠的問題,而是你并不想去做。
所以,以后如果再有人對你說【我沒時間去做ABCD】事情時,他/(她)說的其實是【我沒做ABCD,是因為那不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我沒時間】也就意味著【這事對我并不重要】。
之前看過不少名人的自傳,也曾在零散的文章中看到那些功成名就的企業家是如何進行一天一周的日程安排的。從中,我總結出一個規律——他們并不是節省時間創造想要的生活,而是先創造想要的生活,然后時間就自動就節約下來了。
我們知道,時間的彈性是很強的。我們無法創造出更多的時間,但時間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這取決于我們拿時間來干什么。你可能會說每天24小時要拿來工作、睡覺和吃喝拉撒,幾乎沒有什么多余的時間再做別的事情。建議你完全可以把時間換算到一周的來看,這樣你就有了168小時。我想你總可以找到時間來做對你重要的事,這些事可以是陪伴孩子,可以是用來學習新的技能,可以是加入徒步的團隊,也可以做一些公益的事情。
要做精彩的事情,你不需要那么多時間。只需把零散的時間節省起來相加,就能做到你想做的所有事情。你完全可以把花在刷微博,在家閑晃,看電視的這些零碎時間充分利用,從中得到樂趣。你也可以利用通勤時間來看本好書,在工作中的間歇時間用來冥想和祈禱。如果你因為繁忙的工作不能和家人共進晚餐,那么改成和家人一起吃早餐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就像舒祺老師講到的:“雖然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多,但是我可以提高陪伴的質量;雖然和愛人相處的時間不多,但我們可以每周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共度屬于我們兩個人的生活。”你總是可以有選擇的,怕就怕你不去選擇。所以,時間管理的關鍵,就是對待那些重要的事,要時刻提上日程拿來去做,畢竟你做的每一件事,花的每一分鐘,都是你的選擇。
那么,如何去做呢?
結合時間管理專家Laura Vanderkam女士的觀點,我和大家分享她的給予的幾個小建議。
首先需要分析哪些事對你是重要的。
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思考。第一,從工作角度來說,每個人在年末都會評估他人或收到關于自己的年度績效評估報告,我們會評估我們的“發展機會”。誠然這很重要,但與過往相比,做未來的展望更加有效。我們要從評估表格上找出來這一年中我們做到的三到五件表現優異的事情,然后明年繼續在此基礎上強化。當下我們可以假設已經過完了明年,而這一年過的十分精彩,我們是如何通過做到那些事情使這一年過的精彩的。
其次,有了工作目標,還有家庭個人方面的規劃。(這方面考慮到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不展開陳述)。
做完上述規劃后,我們就有了明年要努力的六到十個目標,然后我們就需要把這些目標分解為可行的步驟。重要的事情,我們要把它們寫到日程表的第一欄。我們可以給自己列一張三欄優先順序表,分為工作、感情、個人三方面。列表的目的是讓我們認識到應該有些事包含在這三種類型當中,然后縱覽接一下來的一周一個月里,可以把你想做的事安排在什么時候。重點要留意一個人的整段時間,看看如何去安排那些有意義的事情。
時間總是有的,關鍵是我們拿來做什么,如果我們可以花費在做重要的事情上,我們就能用我們擁有的時間,打造我們想要的生活。
結束語:
美國作家米奇·阿爾博姆在他的小說作品《相約星期二》中為我們塑造了一位即將辭世的老人,而這位老人正是作者的大學老師莫里。莫里教授曾講道:【生活是持續不斷的前進和后退】。我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學習和成長也如此。感謝新精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共同學習和成長的平臺,感謝舒祺老師的分享和對學員的重視,愿我們一起在新年伊始,逆水行舟,奮力向前!
-END-
關于作者:蓋洛普全球認證優勢教練,生涯規劃師&講師,心理咨詢師,人力資源管理師,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指導師(在讀),法國里爾商學院MBA,外企HR,國內多家職業發展平臺簽約導師和顧問,簡書、知乎、豆瓣、壹心理平臺優質創作者,助力個體及組織生涯規劃與心智成長。
公眾號ID:生涯規劃與心智成長(EmilyDONG_2016)
知乎、簡書、豆瓣、壹心理ID:Emily 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