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桌上放了大大小小的幾本臺歷,有保險公司送的,紅燈籠喜氣洋洋看著特別惹眼,也有合作單位宣傳的一本正經風格,大大的LOGO直逼眼球,還有小朋友買的制作精美日式畫風的臺歷,另外抽屜里還有一些某寶購物店主送的,便簽紙,鏡子,梳子,臺歷,小本,鑰匙扣,簽字筆,長尾夾,小噴壺,卡片,還有小孩的簡易玩具?;旧?,送的都是千奇百怪也不會用的東西,當然,它們最后的歸宿都是垃圾桶。這年頭,即便花了心思送的東西有都不一定能擊中對方所好,更比說這毫無新意的物品,只會浪費原材料。
丟這箱東西的時候正好撞見了隔壁屋大姐,一把拉過我,摸著我的手說:你看,挺管用的吧,現在摸著多滑嫩,我跟你講,女人啊,手也很重要的,看你以前干活手糙的,戴什么都不好看的,好好用,回頭讓我姑娘從國外帶買些再給你一只哈。跟著最后一句“女人啊,怎么都別忘記保養啊,方方面面都不能漏掉??!”,驗完貨的大姐扭回了自己的工位。我心里一萬個不樂意,一個自己不用的護手霜打發到我這里,還天天念叨,仿佛給了天大的恩惠一般。
你說這大姐,她是壞人嗎?也不是,也沒什么大毛病,按現在社會標準,還是個熱心腸樂于助人的大姐,但怎么就讓人那么不痛快,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直到看見這本書《我討厭的10種好人》才明白,天天念叨就是她的大毛病。
最開始吸引我的是這書名《我討厭的10種好人》似乎有矛盾奇怪的地方,好人,為什么也會讓人討厭?
作者中島義道經歷了日本經濟快速發展,以及衰退期,在這期間,他以人為研究對象,觀察日本整個社會在低迷期,大眾為鼓舞士氣,互相打雞血,同時為迎合社會大眾普遍定義的“好人”標準,都戴上了摘不下的面具,麻木而又人云亦云的活著,隱藏了人性的多面性,忽略內心所需,只渴求穩定和諧安全,卻又偷懶的度過一生。一旦發現跟身邊的人不一樣,就開始緊張,小心翼翼審視自己,修整自己,直到又調整到了那個安全區后才如釋重負,他們忘記思考,只想被定義為好人。作者直接又深刻的分析了“好人”怪像,從他遇到的一些莫名可笑的事情著手,為我們展示了在“不合規矩”的時刻,該怎樣堅持自我,保持自我。
這本書從家庭,同事,師生,供求等關系,描寫了符合社會大主流標準的好人現象,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困惑以及做法,最有意思的一段是,他描述的自己所授課的學生類型,以及他們答辯時的考核標準。在我看來,作者是個有意思、有原則、還很有趣的人。也許與這樣的人剛相處時覺得別扭,畢竟很多時候并不按常理出牌,但最后相處下來,發現輕松,真實并且有效。
看完《我討厭的10種好人》,終于找到了大姐不討人喜歡的原因,她總是一直在強調送我護手霜。她每次提起不過是想聽我一句謝謝,并表示她很有眼光,東西很好用,奈何我腦子不好使。即便后來我打算表示感謝也因她反復提及而打消。也許一開始,她做這件事本意就是需要別人感謝她的這種“恩惠”。但是受恩不忘的前面,不是還有句施恩不記么!正如文中所說,她的這種樂于助人,只不過是自我滿足罷了。
很多“好人”不過是利己主義,以“好人”之名,行自己方便,表面上大公無私全心為別人,他們知道這樣會贏得口碑,有利于接下來合作的完成,以便贏得更大利益。況且,絕大部分是頂著“好人”的名義,送來了糖衣炮彈,這就需要我們仔細去辨別。
另外也提醒了我,不要隨便送人禮物,凡事多從他們感受出發,不要圖自己一時痛快。朋友添了千金,你送去嬰兒床,卻不知道他們家兩居室已經擁擠。去了外地出差,你帶了本土香辣牛肉,卻不知同事正在口腔潰瘍,亦或是你三番五次邀請聚餐大快朵頤,而你的好友在素食健身。諸如此類的“誤會”讀完這本書,也許你能做得更周全。
作者是個非常直接的人,他的分析直擊痛處,讓人忍不住拍手稱快,總的來說,這本書看得有點爽。想想你的身邊或許還有其他類型的“好人”正在浪費你的時間,精力,消費你的心情,來看這本書《我討厭的10種好人》,也許你也能鼓起勇氣開撕,并且激發出你隱藏了許久的率真性情,找到自我。
這本書給我的不僅是指示,更多的是反省自己,是否在這討厭的好人之列,是否也在無畏的浪費著別人的時間。而我們或許能從這里學到,不要中了“好人”的毒,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精力;更不要允許自己的時間,精力被浪費。
行文結尾,作者再次強調了最討厭的人,其實是那些放棄了作為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個人感官認識,對周圍事物不再敏感的,思想麻木之人。在最后甚至標注出了更多讓人討厭的性格,有興趣可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