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耍是人的天性,在孩提時代,每個人最美好的記憶都跟玩耍有關。玩耍中,孩子都不希望家長介入,可是家長應該介入嗎?
陪孩子在小區里玩耍的時候,經常看見家長們都帶著自己的孩子來跟別人家的孩子一起玩耍。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家長們總是圍繞在孩子周圍,一會兒聊天,一會兒介入孩子游戲,有時又幫忙解決紛爭。
很多時候,孩子們玩的興起時,可能相約著做一些比較危險的事情,比如到水池邊玩水,一起爬樹等等。
在這種時候確實需要家長進行勸阻,特別是孩子3歲左右。因為這么大的孩子非常不容易把握好自己的狀況。到了5歲左右估計可以略微放手,這個年紀的孩子也明白一些規則,同時對自身情況的把握一般較好,家長也就沒有必要太擔心。
大多數時候,孩子們一起玩,一會兒友好,一會兒吵鬧。如果發生紛爭,可能發展成打架。打架了,家長應該適當介入。但一般情況,家長還是最好不要介入。
孩子的圈子也是一個小社會。在這個社會里,有朋友,有敵人,有聯盟,也有對立。這是孩子在進入更加復雜的成人社會的前的演習社會,是成人社會的一個縮影。
孩子在這個社會里學會如何交朋友,如何互相幫助,如何面對糾紛,如何面對大孩子的挑釁……等等。
在這個社會里,孩子們將學會溝通、交往、退讓、堅持、獨立和聯盟等與人相處的技能。這些技能,作為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一些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孩子只有通過自己的不斷實踐,才能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這些經驗,在孩子未來的讀書生涯和進入成人社會后將得到不斷練習和深化,最終內化為孩子自身的性格和情商。
家長在這個孩子的小社會里插足,后果非常嚴重。
首先,家長的插足直接截斷了孩子去體驗去習得人生寶貴經驗的過程。在家長的保護下,孩子不能習得這些經驗,那么,離開了家長的保護,孩子就會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紛爭。
其次,家長的介入,讓孩子有了依賴思想,以后,碰到問題就直接找家長來解決。他們會認為所有碰到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跟自己無關。這種依賴思想一旦產生,將導致孩子長大之后,沒有主見,容易跟著別人的思維走。
最后,家長的介入其實是對自己孩子最大的不信任。也許家長會說,那是對孩子好。但,這真的是不信任。如果我們不信任自己的孩子,那么怎么可以要求別人來信任?
在缺乏信任的環境里,家長包攬了一切,在孩子看來也會非常沮喪。家長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久而久之,就真的失去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事實上,很多家長的介入主要還是擔心自己家的孩子吃虧。但有時,吃虧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經歷。吃了虧,孩子可以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不足,那么下次發生同樣的情況,就知道如何解決了。
孩子們對于解決紛爭,是很有辦法的。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些總是自己解決紛爭的孩子在出現紛爭的時候,一般都會很好找到問題的切入點,從而順利解決問題。這也是他們人生路上非常寶貴的經驗獲得。
現實中,經常看到只要一發生紛爭,即使沒打架,一方孩子哭的時候,家長并不是對自家孩子進行安撫,而是責備其他孩子,或者讓自家孩子遠離那些愛欺負人的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一碰到紛爭就直接找父母來搞定,或者哭聲威脅父母。
不管我們對管教孩子有什么看法,孩子在可能受到身體損壞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制止。其他情況下,我們都應該盡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因為沒有哪個父母可以陪孩子走完一生。
家長們,愛孩子,就應該教會他生存的正確方法,讓孩子自己體驗與成長。一味的包辦只會阻礙孩子的成長,為了孩子的成長,該放手的時候請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