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征文比賽,以及極其興奮之后的疲憊感,最近灶群里消息少了很多。
其實最近的推送也在逐漸告訴大家:
灶群只是一個工具,最關鍵是你怎么用。
不是指技巧上的用法,而是思維上的認知。
這可能是我寫的最后一篇關于社群的“干貨”。加上前面三篇,如果你愿意看著想清楚這些問題的話,就已經可以獨自得到很多答案了。
我會整理成一篇小灶群的“入門指南”——這么一說,說不定未來還會有“高階用法”。
一、「練習」
人總是傾向于去做輕松的事——
→通過看別人的思考過程,來代替自己思考
→通過走別人走過的路,來代替自己探索
→通過別人的提醒,來代替自己排除
→通過看勵志的故事,來代替自己行動
實際上,這和你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排除、去行動是根本不一樣的。
雖然學習的第一步都是模仿。
還記得我們剛剛進入灶群的時候嗎?特別激動、特別開心——這種興奮會讓我們的理智暫時掉線一下。
實際上,要完全屏蔽感性的干擾,只有在獨處的時候。而練習,往往也都是一個人的。
但是,有沒有在集體中練習的好方法呢?
有。
刀兒有參加空手道社團,團里的輔導老師是國際上有名次的。上他的課,即使一開始大家還沒放開,后面也一定會在他的引導下變得非常專注——自我意識都集中在動作上,把每一個動作都配上震天響的“誒!”
這時候,整個班就仿佛是一個整體。我不再會因為自己外露太多而覺得不好意思,反而開始放縱自己和旁邊的人比誰喊的大聲…所以前幾周的訓練,每次做完都腰酸背痛。
這就是集體的力量,也是環境的力量。
當集體的各個意識開始聚集,你的感情也會慢慢地融入,甚至會影響你做出平時不會做的事。
這里推薦一部電影《Die Welle》(浪潮),完美詮釋了個人對集體的依賴性可以多么強大。
社群可以提供一個,你容易“被打雞血”的機會。但是,由于都是線上的,所以不穩定性很大。
不忘初心。小灶群雖然能讓你有時感到人間溫暖,但是也需要你抽離出來,讓自己走得更遠,再回頭看吧。
可能這是刀兒自己的價值觀。與其等著別人推薦,不如先把自己鍛煉好毛遂自薦。
現在刀兒簡書的關注人數已經快到100了,基本上都是歸功于在灶群寫的分享。
我對自己寫的東西很有信心,因為我不想光提供方法,更重要的是想幫助大家從貓叔每天的晨讀內容中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行為。
執行現成的方法,很簡單啊。真正難做的,是先改變腦子,再改變行為。
不能讓群體,代替你自己思考。
哪怕一開始會很痛苦,覺得自己什么也憋不出來…建議你先多看看書,先學習再去用。
也不要讓小灶群成為洪水猛獸,為了抵御誘惑刻意不看手機——這更容易讓你對社群的認識產生偏差。
為了讓自己擺正對小灶群的態度,你需要獨自練習。
扛不住的時候,來找我聊聊吧。
二、「限制」
晨讀里舉的例子里,有一個重點:攝影大師米諾?懷特讓學生們坐下來冥想、觀察。
我們可以說,讓學生鍛煉取舍能力,在不斷地思考中找到自己最想拍的那幅畫面——不僅要找到想拍的畫面,還要想怎樣才能拍到。
其實這也說明,高質量地自我思索,比去收集自己想要的一切更重要。
例子里,學生們思考的是攝影的界限。而我們在灶群中要獲得心智成熟,需要考慮的是自我界限。
自我界限拓展的標志,在于你能接受更多的可能,但是不會去做的事會越來越多。簡單來說,你會更寬容,更明事理。
如果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沒有確定過自我界限,那么你依然是加入灶群前的自己——思維方式也好,對自己的認知也好,對社會的判斷也好。
你收獲的是別人提供的例子,而不是眼界;是別人的方法,而不是探索的能力;是一些感情,而不是更加理智的感性。
《精要主義》中有說到,導盲犬很可能會有“習得性無助”。它們只要跳到籠子另一邊就可以免受電擊,可是當中有一些就是不會去做,只能眼巴巴地看著一旁的人。
不去限制自己過多的欲望、懶惰,即使學到知識,你的心智也不足以支撐你到更高的地方。
你想讓貓叔永遠是你的偶像,還是想過出自己的人生,讓自己自豪地說有底氣和他交朋友?
三、「行動」
思考是必須的,但是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做決定上。
能讓你猶豫的決定,那一定是你腦子里懶惰、貪婪的小人兒在阻礙你。
如果是買東西的話,別學天秤座,兩個東西差不多喜歡的話就隨便拿一個——讓老天決定去,反正用久了就會有感情了。
刀兒能力有限。之前觀察到的、思考的,能寫的都寫在前幾篇了。可能因為寫得太客觀了,被一些貓友認為是男生…
這幾天一直覺得有些疲憊,想放飛自我,把文藝的自我找回來。可能以后會認真地說自己的故事,也會寫寫詩、寫散文、畫畫…
可能還是希望大家能認識到真正的我。雖然想的東西、所在的平臺算是在同齡人中比較前面的了,如果知道我的成長環境和經歷,可能就不會覺得我憑什么這么幸運了…
雖然生命中不能缺少美好,但是迷茫和痛苦,才是能讓人警醒的東西。
柴靜也說,“思想的本質是不安”。
這個系列結束了,我不會走的,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