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孔子,做事三思而后行,這樣好不好呢?孔子說,不用想太多,兩次就夠了。
想多了,顧慮就多了。既白白消耗了腦力,又浪費了好多時間。
提前做些準備沒有錯,但成功的事,沒有一件能完全按照計劃進行。我們要考略清楚的,無非三點。
第一,做這件事我扮演什么角色。定位很重要,也就是我們說的“正名”。
比如寫作這件事,提筆寫了都叫作者,所以“作者”就不是角色,而是一個泛稱。所謂“角色”,比如聚會,你是參與者還是組織者?角色確定,是不是愿意主動做的事就不同?
選定角色時,最好增添一些社會意義,也就是服務意識――我能為別人做點什么。如果你真的這樣去做了,收獲自然會看得到。
第二,事情需要哪些因素。這就包含了人、事、物三個方面。哪些人來做,計劃制定,以及需要哪些外部資源。
拿張紙,用思維導圖寫下來,行動起來再適時調整,也就有條不紊了。
第三,沒做成怎么辦?后路一定要提前想好,只有美好的構想是不成熟,也很危險的。
不用擔心別人嘲笑你,沒上戰場就先想著跑路的。真上過戰場的都知道,不做好失敗方案,等于拿自己的命和別人的命去賭博。
也別想著辦砸了,自己負全責,該咋辦就咋辦。首先,你憑什么負全責!能負全責的,都得有好大的面子才行,你有嗎?
另外,該咋辦就咋辦,到底是怎么辦?沒說具體,要么就是特別傲慢,要么就是自己也并非真心實意想負全責,不過是說點場面話,搏幾個贊。
以上三點想明白了,然后再捋一遍,這就是事情想兩遍就夠了。
心里有底了,盡快開干。別等一等,就像決定去鍛煉,等一等的后果,可能是朋友點的外賣到了。
要不……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