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你在生活中、工作中收到任務(wù)收到指令著急去做的時候,有沒有人勸你說三思而后行。勸你說三思而后行的人,是要你慎重考慮,周到細致,想想事情到底應(yīng)該怎么講,怎么說怎么做。你是否以為“三思而后行”,是孔夫子的話?
并不是。
孔夫子在論語里頭講的,不是三思而后行。
原句是這么說的: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這話的意思是,季文子是個三思而后行的人,孔子聽了之后,說:“凡事想兩遍,就要去做了”。“三”不是指三次,而是指多次的意思。
通常我們遇到一件事,第一反應(yīng)是我們的心智模式,是我們的慣性使然,當(dāng)你在考慮第2次的時候,你的理性思維就啟動了,這個時候,你考慮的事情已經(jīng)與先前不同,理性已經(jīng)覺醒。可是如果你再想第3遍第4遍,那么可能就要壞事了。多思多疑,想的越多,覺得問題越多反而導(dǎo)致思維紊亂,猶豫不決,行動遲緩。
如果讓你去釘一顆釘子,你的第一反應(yīng)是不是找把錘子?然后再問一問,釘在哪里?這個時候如果不趕緊行動,去找個錘子,再想的話,可能就會想想你拿到釘子以后,位置該定在哪里?然后拿錘子用哪只手,抓在握把的什么地方,再使多大的力,用什么角度給它砸下去?
有想的時間,恐怕這個釘子我已經(jīng)釘完了。
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多思,除了影響這些思維上困惑之外,對身體也有傷害,多思傷脾。
所以無論從思維上來講,還是從生理上來講,都不要想太多,想兩次就夠了。
再,斯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