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舊知】
? ? ? ? 1.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 ? ? 一直以來,我都將這句話奉為圭臬,要先做完重要的事,先做完大事,小的事情之后再做也可以。但是在我實踐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心里會一直掛念著那些小事,心理負擔很大,可又沒有懷疑過這句話,或者說,只明白了這句話的表面含義。
? ? ? 2.不打無準備的仗
? ? ?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行動之前要準備完美,也映襯了孔子的“三思而后行”。但是在我
的學習生活中,在我不斷做選擇的20年里,我變得越來越畏手畏腳,因為我發現我永遠都沒有辦法準備完美,永遠都無法跨出第一步。
? ? ? 3.先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
? ? ? 我們不能將一項工作做到一半,然后換另一項工作做,因為這樣會打斷思路,導致降低效率,延長完成的時間。在生活中,如果我正在學習,我就不喜歡打斷去吃飯,這樣我的心情就會很煩躁。在劃分任務時,也傾向于按照任務的一般順序來劃分。
【新知】
? ? ? 1.先把小事處理掉
? ? ? 小事看起來小,但心里負擔大,而且當很多小事堆積起來,負擔就會變得越來越大。因為人的大腦無法同時處理幾件事情,一旦一直將小事記掛在心里,就會占用需要極高專注力的事情的時間。如果在寫作的時候還提醒自己要記得出門的時候倒掉垃圾,就會產生煩躁的情緒——“怎么這么多事情要做”,導致心里負擔增大。反過來,當我們先倒掉垃圾,先把小事處理掉,納悶我們就可以集中精力寫作了。何樂而不為呢?
? ? ? 不愿馬上處理小事,這一點也體現了“人都不喜歡做麻煩的事”的本性。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當中說到“為了使靈魂寧靜,一個人每天要做兩件他不喜歡做的事”,這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先把認為麻煩的事情處理掉,心情才能夠平靜,而小事往往都是麻煩的事。
? ? ? 2.先行動,后思考
? ? ? 我們永遠都無法完全準備好,所以我們應該先勇敢地邁出一小步,先作出“最小化可行產品”。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制造汽車,但是我們現在沒有準備好,我們可以先制造出一輛滑板車,之后根據市場反饋等改善自己的產品,然后制造出一輛自行車,前面的步驟進行循環,緊接著制造出摩托車,最后就可以制造汽車了。俗稱“一步一步來”。
? ? ? 不論制造出來的最小化可行產品有多差,我們也都邁出了第一步,下一步就是根據反饋進行思考,擇出不完備的部分進行改造,一步一步做出最終的產品,走向成功。如果連第一步都無法邁出,而是用大量的時間進行空想,最后只會一無所成,只會放棄。
? ? ? 3.三明治模型與圖層工作法
? ? ? 我們可以進行多線程的工作,但是需要學會“對中斷點進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三明治模型與圖層工作法。
? ? ? “三明治模型”指的是將一項工作分為三層,像三明治一樣,最中間的部分是營養最多最好吃的,上下兩層為輔助性的面包。一項工作也可以如此分層:最中間的是“核心思考區間”,做這一部分時不可被打斷,但是上下兩層的“支持性思考區間”和“操作性動作區間”是可以被打斷的,因為當“核心思考區間”完成時,意味著這項工作已經完成了。
? ? ? “圖層工作法”指的是,對不同認知類型和認知復雜程度的工作進行分層處理。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在加工信息時,會劃分不同的類型,比如語言文字類、視覺圖片類、數值計算類等等,此時我們可以將同一類型的工作做完,再去處理另一類型的工作。拿復習托??荚嚺e例,40天內,把復習任務分成,連續10天復習閱讀部分,10天復習聽力部分,10天復習口語部分,10天復習寫作部分,這樣的分層會降低任務的轉換損耗,如果一天之內做4個部分的復習,復習效果就會很差。但是這樣的分層不是說在一天10天只復習一個部分,其他的都不管,而是重點做一件事。
【下一步行動】
? ? ? 1.每天的“to do list”中,先把用時短的小任務完成,再做用時長、需高度專注的大任務。
? ? ? 2.不論質量好壞,先輸出最小化可行產品(案例分析→論文;每一章的讀書筆記→全書的書評;發布文章→簽約作者)
? ? ? 3.在每天完成“to do list”時,劃分“核心思考區間”與其他區間,確?!昂诵乃伎紖^間”不會被打斷;劃分每天任務當中的不同認知類型,嘗試“圖層工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