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專模式愿景
在復雜紛繁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新網師通過“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交往”的“三專模式”,致力于幫助廣大一線教師將工作、生活、學習有機融合起來,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這樣的愿景與專業課程設置下,有一部分老師全情投入,獲得了飛躍發展。但還有更多的老師,卻因為忙碌,因為人性里的惰性,雖然知道讀寫的好處,卻難以進入讀寫狀態。
郝曉東老師在“新網師2023年暑期教師成長工作坊”的分享中,也談到教師閱讀困難的原因:教師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大,沒有精力去閱讀;缺乏閱讀環境與氛圍、沒有閱讀興趣和習慣等。
有老師調侃:“我知道讀寫的好處,但臣妾做不到呀?!?/p>
教師堅持讀寫,真的這么難嗎?也未必。
二、挑戰300天寫作活動。
2023年8月1日,眾所周知,它是建軍節。對我而言,更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我們第4期“教育行走一起寫吧”挑戰300天寫作活動開啟了。這是全國“教育行走”教師公益研修夏令營的延伸活動,也是一項驅動、陪伴教師成長的常態化活動。
從2020年開始,到現在已經完成了三期,第1期有14位老師挑戰成功,第2期有44位老師挑戰成功,剛剛結束的第3期,有47位老師完成挑戰。
有的伙伴把日更文章整理后,還出版了自己的專著,如連續三期都挑戰成功的第5號挑戰者普利輝老師,出版了《一線教師如何快速成長》。連續兩期挑戰成功的第165號挑戰者毛忠民老師,出版了《學校有個輪訓班》;第295號挑戰者崔麗華老師出版了《生命在場——當下的力量》……
參與活動的老師都有一個專屬的挑戰編號,活動的要求和做法都不復雜:
什么樣的規則?什么樣的設計?可以減少參與者的一些對抗情緒,讓大家更自然地進入,更好地堅持?我是動過腦筋的。
我知道教師,特別是女教師一般都比較忙碌,這一點我自己有切身的體會。從挑戰群里的接龍情況也有所印證,每天幾乎有一半以上的接龍,是在晚11點后發送的。如此忙碌的狀態下,如何讓大家每天還能堅持日更?就是要求不能太高。每天500字的自由寫作,10來分鐘(一個下課的時間)即可搞定。如果用舌耕的方式,三五分鐘就能完成。這樣的時間,每個老師都能擠出來。
我發現,很多老師寫不出來,不是因為他們不會寫,而是因為對自己要求太高?;蛘哒f是眼高手低,看不上自己寫的東西。越看不上,越不敢寫。越不敢寫,越沒有手感、沒有語感,然后越寫不好。
所以,我常對大家說,每天500字就是建立自己的一個素材庫??吹绞裁?、想到什么,都可以隨手記錄,既完成日更任務,又能為自己后面的精品文積累素材。寫得不好也沒關系,寫著寫著,有了手感,你的寫作就順暢了。
為什么每個月還要設置一個精品文?這也是為了讓大家有所提升。從字數上來說,字數多了,就需要表達更多的內容。要表達更多的內容,你就需要更深入的思考。不斷深入地思考,我們才會有所提升。精品文的設計,也是為了讓大家更有作品意識。2000字左右,是報刊、雜志比較喜歡發表的字數,寫得好,可以直接投稿。當文章在紙媒上發表,那份被看見,被肯定,被傳播的幸福感,是堅持讀寫更好的催化劑。
8月1日,活動開啟第1天,一共有127位老師,完成寫作并群接龍。不過只有113人,完成小打卡??傆幸恍├蠋熞蚍N種原因,沒能及時地接收到或理解完整的信息,所以我們的活動預留了10天的寬限期,這也是一個比較人性化的設置。就是想讓更多的人,哪怕暫時走點彎路,也能信心滿滿地看到成功的殿堂。好的陪伴是需要足夠的耐心的。
三、陪伴,讓讀寫像呼吸一樣自然
作為挑戰300天寫作活動的發起者,我也是一個深度的參與者,從第1期到第3期,一期不落,每天跟大家一起寫作、打卡。因為有了大家的互相陪伴,我完成了1000多天的日更挑戰。從剛開始對是否能堅持的自我懷疑,到現在的篤定前行,讓我看到了教師讀寫更多的可能。
如張文質老師所說,第一期的時候你就會想著有多少人參加,有多少人能夠堅持下來。到了第四期的時候,大家都相信了自己的寫作可能性,堅持下來的可能性,自己發展自己的這種信念。張老師也給大家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把文章寫長;寫得更豐富,寫得更復雜,寫得更有挑戰性;朝著出版一本書的方向去努力。
其實在挑戰的過程中,我也有過放棄的想法。我給自己定最后日更的時間是晚上11點。就是到晚上11點時,如果我還沒完成日更,我就要求自己把其它活放下,留出半小時左右的時間給自己,確保日更的順利完成。但有時候,一些事情做到那個節點上,停下來是不容易的。有時候,忙了一整天,感覺特別累,要來完成日更,似乎是自我找罪受。
當我有放松的這種念頭,看到群里大家都熱火朝天地接龍,我就不好意思啦,別人能做到,為什么我不能呢?于是又滿血復活,進入梳理、書寫的狀態。這就是陪伴的力量,團隊的影響力。
當沒什么內容可寫時,就會想起讀書,拿出手邊的書看一看,想一想,思維又被打開了。所以,當你能堅持日更寫作的時候,這種輸出的狀態,是會倒逼你不斷地觀察,不斷地閱讀,不斷地思考的。
四、陪伴是最好的破冰方式
推動教師讀寫不容易,推動家長的閱讀更不容易,但有了陪伴的心態與行動,這份堅冰也會有所松動。
這個暑假,我作為志愿者,支持了宜賓五中千人冰山共讀營活動,每天早上陪伴家長讀半小時的書。
有家長說,十多年沒讀過書了,回家就是看手機。當接到通知要共讀時,前一天晚上拿起書想自己看一會兒,但仍然沒有讀下去。參加讀書活動時,才跟大家一起讀起來。
有家長說,共讀的時候,雖然沒有開麥出聲朗讀,但聽到其他家長用心地讀,是一種享受,聽到一些入心的句子,也會回想起與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行為上作出調整。
8月1日是活動的第16天,在志愿者復盤大會,老師們描述著家長的變化,描述著這個場域的種種驚喜。有些家長從剛開始的抗拒,應付任務,到享受讀書的過程,到通過閱讀,與自己鏈接,與孩子的相處慢慢變好。
其實大家在做的,只是用心地陪伴家長,在約定的時間里,打開直播間,跟家長拿起書,讀一讀,聊一聊。在打卡區,回應家長的帖子,看見家長的努力,表達對家長的贊賞。
這樣的陪伴,是很有力量的。參與進來的很多家長,都開啟了閱讀,堅持了閱讀,改善者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模式。
結語
張文質老師說,親子關系最重要的是陪伴。對我們教師、學生和家長來說,要做好讀寫這件事,要推動讀寫這項活動,互相陪伴,也是最好的方式。
寫到這,我又想起朱永新老師提到的促進教師成長的三專模式。我們通篇所說的陪伴,是否也是專業交往的一種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