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一部名為《含淚活著》的老紀錄片因為其故事的真實和主人公們的堅持打動了很多人,再一次火爆了起來。C座當然也不可避免的被感動了。
《含淚活著》是日籍華人導演張麗玲執導的《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系列紀錄片的封山之作,歷時十年拍攝(1996-2005),該片2006年曾在日本富士電視臺播出,一舉創系當時全日本最高收視記錄。2009年,當大家都已漸漸淡忘這部作品的時候,一名普通的日本大學生中村俊喜意外地“發現”了它。當時,正因就業而苦惱的中村始終想不明白,“人,到底為什么活著”。當他偶然在網絡上看完這部《含淚活著》之后,內心豁然開朗,“這么好的作品不應該埋沒,應該讓更多的人看到”。懷著這個想法,22歲的中村開始獨自游說電影公司。在他的努力下,一筆三千萬日元的投資幫助電視作品《含淚活著》走進電影院。從2009年11月底上映起,這部名為《含淚活著》的電影,幾乎場場爆滿,由于觀眾數量大大超過預計人數,該片由原來的中型放映廳,轉到大型放映廳,上映場次和時間更是一加再加。
光是這部紀錄片從誕生到第一次火熱,再到第二次火熱,本身就很神奇了。而導演張麗玲本身也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光她的故事C座就可以給大家寫上滿滿一篇了。當然,我們今天的著重點還是在《含淚活著》記錄的故事本身。
今年的朋友圈,注定是其第三春的爆發。不知丁家人在美利堅看到火爆新聞的時候會作何感想。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么一部作品,能一而再,再而三獲得大家的共鳴和嘉贊,絕對是因為故事本身的精彩。當看到父親丁尚彪十五年后在成田機場乘上回家的飛機時滿眼含淚的鏡頭時,C座也控制不住地流下了淚水,心里面不自禁地為他們一家高興:“終于,終于可以團圓了”。
其實在一開始,剛進入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是不理解這位父親的,在我想來,如果不是他的“一意孤行”,這個家庭即使過不上現在美利堅的生活,憑著他們的堅強和努力,同樣可以和大部分上海人一樣過得普通而幸福,不是嗎?何苦去選擇這樣風險極大的冒險,把人生可能是最美好的十五年浪費在眼淚中?
這個心結,直到我看完整部紀錄片,從父親乘坐飛機從成田機場離開的那一刻,從他的淚水中,我才自認為看懂了他。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兩名處境艱難的年輕人在僅有一床被子的條件下情定終身,他們本身就是共患難的伉儷。當回到家鄉,兩個年輕人卻發現之前所有的夢想都已經被敲得粉碎了,也許,他們能勉強活下來,但這是他們之前憧憬的美好生活嗎?當然不是,也許連他們心理預期的最低標準都沒有達到。聯想朋友的話,上海那時候很多家庭其實都跟他們家情況相似,上海也是全國最先有下崗工人的城市,大家普遍不富裕,照道理,他們這樣得過且過就行了,何苦作出后來自己湊錢留學日本的關鍵決定?
“回到了上海,可以說是身無分文的,好不容易回到上海,年齡大了,技術也沒有了,那接下去的生活,就一直在比較底層的生活。”——這是父親丁尚彪在片中的原話,C座看到的是滿滿的不甘,他不想自己的家人一直過這樣底層的生活(丁伯伯可預料不到上海后來這二十多年的發展)。當然,父親丁尚彪最初只是想在上海上個大學,他還是覺得知識才能改變命運——這是后來讓他堅持在日本打三份工忍受妻女離散也一定要把女兒培養出來堅定信念的核心吧! 可惜的是,那時候沒有大學會給他這樣的人開綠燈。于是,1989年,這對夫妻總共借了42萬日元的巨債,完成了把他送到日本番外就學的目標。
42萬日元,C座特別查了1989年的人民幣日元匯率,差不多折合成當時人民幣一萬一千多元。想想吧,這是在八十年代末,回去討論下你們就知道那時候一個人的工資才幾個錢。當背負這么多巨債孤身一人來到日本的父親突然發現讀書的地方連日本人都找不到工作,我想他當時一定是崩潰的。回去,也許這輩子都還不完這筆債了,自己一家人就真的也許一輩子抬不起頭來了;留下來,在這里繼續讀書肯定是不行了,沒打工賺錢的經濟來源,全家都會被拖累死。也許經過了好多痛苦的夜晚,父親丁尚彪終于做出了逃離北海道遠赴東京的決定。可遺憾的是,東京的學校拒絕了他的轉校申請,于是,他的命運就注定了,只能偷偷摸摸地留在日本做黑勞工,起早貪黑,一無所有,獨自承受。個中艱辛就算不寫,我想大家也能很輕易地想到,C座只想貼下父親回國前的照片給大家做下對比,大家就知道他從35歲到50歲間經歷了多少。
母親陳忻星,片中介紹她出身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在我看來,這個女人的偉大,才是整個故事最關鍵的。如果沒有這位母親的堅持,父親丁尚彪當初的日本留學之行根本就無法成行,就算成行,也根本留不到后來的十五年。如果沒有這位母親的努力,女兒丁琳哪來的家的溫暖和健全的人格。正如父親丁尚彪在結尾說的,“她為了我的一切犧牲了自己”。細細看完,你就會發現,在堅強的父親,懂事的女兒之外,最令人感動的其實是這位普通的母親,這位出身高級知識分子家庭極具素養的母親。
同富貴的妻子很好找,患難的妻子都是上天的恩賜。
再說到他們的女兒丁琳,聰明懂事的女兒是這個故事最后能圓滿的最終環節。忍受多年沒有父親的生活,失去很多童年該有的與父親在一起的樂趣,到勇敢面對高考和留學考試,她都過來了。就像他父親所說:“我總算把接力棒給了女兒”,在這個女孩高中畢業一人奔赴美利堅開始大學生活的那一天開始,她其實就成了這個家庭新的希望守護者。片子里沒有放她在美求學期間是否打了多少工,我想,即使父親為了他留學成功還是在拼命賺錢貼補,但這個懂事的女孩肯定也為此付出了不輸父母的努力!古人的智慧還是厲害,一個家庭的中興還是要看這個家庭的下一代,有的孩子會成為家庭的無底洞,有的孩子,則會將家庭抬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丁琳,顯然就是后者,值得敬佩。
回過頭來說,八十年代的中國人普遍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想象現在,能像丁尚彪夫婦一樣為了自己心中所夢冒風險的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當然,那時候是物質匱乏精神澎湃,而現在,我們生活在物質豐富精神匱乏的時代,大家面臨的處境和選擇自然不能等同而論。只是通過這部紀錄片,跳脫物質的層面,我們似乎還是能找到那么多心中的共鳴,那種祖祖輩輩留在我們血液里的共鳴——努力改變命運!
最后附上我認為三位主人公最具片中最具代表的言論,作為總結。
父親丁尚彪:“靠自己的力量,把這個家庭的命運,徹底地給它改變過來!努力工作,努力把女兒培養出來!”
母親陳忻星:“反正天天在盼吧,盼了總有一天要團圓,就是這樣。”
女兒丁琳:“我覺得我今天能夠取得這個成就,我覺得跟我父母付出常人不可想象的那種付出,是根本就是分不開的。”
寫完這三句話,眼淚又有點蠢蠢欲動,不說了,讓本座去哭個痛快~
視頻鏈接中文版:
(上)
(下)
視頻鏈接日文版:
如若你喜歡我的觀點和文章,歡迎關注本座微信公眾號:C座閑話,簡書號:C座SAMA
同時歡迎轉載和分享,前提是轉載時請注明作者和出處,這也是對原創者的一點點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