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人世間》,這部《含淚活著》也刷哭了朋友圈

第一次知道這部關于在日本打工15年的上海普通父親的故事,是在幾天前的朋友圈。那個時候看到友人轉發時寫的文案只有一句話“感動!看了整部影片哭了十多次”,這樣的評語總是讓人哭笑不得,但又本著最原始的好奇心,揭開了這個《含淚活著》的故事。

當時,從抱著粗略瀏覽的心情到看見一張張截圖的感動流涕。

一個普通的上海男人丁尚彪在日本一天打3份工,全年無休,不間斷的勞苦讓他牙齒脫落,滿面皺紋,但一想到自己的努力能撐起女兒出國留學的費用就一直咬牙挺著。

他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最后一班電車時間是半夜12點,丁尚彪從來沒有趕上過這班末班車,下班只能沿著電車軌道摸黑前行。并且,他還要熬得住那份小心翼翼不讓自己黑市戶口被發現的擔心與害怕。

(圖為丁尚彪一家三口)

這是一個講述中國式父愛偉大而又卑微的故事,是中國50-60年代出生的這批經過年代動亂的人們,煎熬著那個年代的經濟傷痛卻能活得如此樸實堅強的最真實的海外生活記錄。


20世紀80、90年代,中國出現了一批大規模的留學潮,許多年輕學子奔赴海外,開啟了艱辛的求學之路。“心懷祖國,放眼世界”是那個年代的關鍵詞。

那時同為留學生的導演張麗玲等人利用業余時間,歷時3年多,屢經磨難,制作了一部介紹新海外游子在日本求學奮斗的系列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后在2009年被搬上日本熒幕,重新命名為《含淚活著》,感動了無數日本觀影者,每場上座率高達97%,也讓日本觀眾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中國勞動者在日本的勤勞與拼搏,讓很多日本人對中國留日工作者肅然起敬。

日本影迷在留言墻上貼滿了密密麻麻的觀影感想

丁尚彪離開上海去日本求學是在女兒上小學的時候,沒能陪伴這女兒身邊看著她長大的遺憾,讓丁尚彪時刻記著這樣的日子,也一遍又一遍對著攝像機重復著“女兒現在上高中了,不知道長成什么樣了?”

他望著墻上已經泛黃的照片,忍不住擦拭留下的淚水。看著視頻中丁爸爸紅著眼睛,用手抹掉淚水,讓人心疼之余更讓人感懷這沉重的父愛。


說著說著,丁尚彪的眼眶又紅了


默默擦拭淚水,讓人心疼

這個把家庭經濟壓力都扛上身的男人,原本心懷著留學夢,想在日本通過汲取知識來改變自己的人生,卻不想多年的國內知青插隊生活,已讓他離這條路太遠太遠,因此,他把所有的求學希望寄托在了女兒身上。

最早,丁尚彪在北海道阿寒町求學

放棄學業后,最苦的時候,丁尚彪做過清潔工人,建筑工人,洗碗工人。


而女兒對父親的印象停留在剛上高中的那一年,父親從遙遠的日本寫了封信寄到上海某電臺,為她點了一首《牽手》。

曾經膝下玩鬧的女兒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卻少了父親的見證。但女兒明白,父親在日本付出的一切,都是為了能讓她學業有成。

看著攝像組從日本帶來關于父親打拼的紀錄片,說起這件事,女兒已泣不成聲。


女兒對父親的電臺祝福記憶猶新


想起多年不見的父親,女兒哭得分外傷心

整部紀錄片最淚奔的地方,一是女兒考上美國醫科大學,獲得了在日本轉機停留的24小時;二是丁尚彪的妻子去探望美國的女兒在申請了11次簽證被拒后,終于在第12次成功獲得了去美國的機會,獲得了在日本轉機的72小時。

2次的相逢,加起來不過4天,從更短的拍攝剪輯中,卻看到了太多太多屬于中國式家庭表達情感的深沉與內斂。(小編在看到這兩段的時候,眼淚是不由自主地流出來的)

今天就先跟大家分享與女兒重逢的這一段(自己感觸比較深)。與妻子重逢的場景,大家可以網上搜索視頻點擊觀看。


父女之間時隔7年的見面,顯得有點生疏


父女倆都掩飾不了這次寶貴的機會在日本重逢的激動,但表面仍用家鄉上海話說著尋常小事。

丁尚彪開心地把女兒帶到自己打過第一份工的餐館。餐館的工作人員忍不住說出了上圖中的對白。

老丁在餐館逢熟人就介紹自己的女兒,滿滿的驕傲與自豪。

我們或許很難想象8年沒見面的父女重逢時的感受,因為他不是誰都可能經歷的。沒有喜出望外的擁抱,也沒有潸然淚下的對白,或許這就是中國人的內斂與含蓄。


不到24小時的相聚,丁尚彪帶著女兒找到自己打第一份工的餐廳,走了他每天半夜下班的必經之路。在他8年蝸居的避所之中,這個講起話來輕聲細語,微笑起來溫文爾雅的上海男人,用自己8年身體力行的故事,告訴女兒要堅持。

而然,離別的時間要到了。

由于丁尚彪在日本沒有身份證,簽證也已過期,屬于非法滯留,所以不能把女兒送到機場。在地鐵報站到老丁要下車的那一站時,他終于按耐不住離別的傷感,抹起了淚水。

父女倆默默無言,唯有淚水代替了一切言語。

老丁下車的時候沒有跟女兒說一聲再見,偷偷擦著眼淚,急匆匆下了車。卻在下車后流著淚盯著車中的女兒遲遲不肯離去。

而此刻,車中的女兒也已泣不成聲。

到了機場,女兒面對拍攝組的鏡頭,哭著說:“我跟他(父親丁尚彪)在一起的時候,不想表露太多東西,以免讓他難過。讓他看到我開心地走,看到我無所謂的樣子。我知道,他看到我難過,心里肯定會比我更難受。”

這種離別的時刻,大家熟悉嗎?當我們遠赴他鄉求學,當我們離開家前往大城市打拼,離別的時候,也是懷著這樣的心情揮別了父母。

我們總是倔強地不讓父母看見我們的淚水,表現出來的滿不在乎,也是為了父母不因為我們的離開而難受。

而我們的父母也跟丁尚彪夫妻那樣,從他們年代走來,除了省吃儉用,腳踏實力地本分生活,對生活再無二心。

看了這部紀錄片,讓我感觸最深的便是這份為愛打拼,又把這種壓力嫁接在下一代的中國式家庭表現方式。從一開始的懷疑這位偉大的父親因為錯過女兒最美好的陪伴年華,壓垮了身體,溜走了時間而感到不值到后來開始試著去理解他們這一年代體會過貧窮的切膚之痛與面對底層的掙扎無力之后,我便明白了自己的父母為我付出的那一切,然后就是想沖過去給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

丁尚彪為了女兒留學美國的費用又在日本打拼了8年。狹小的出租房內,沒有獨立衛生間,老丁就用一塊塑料布圍著洗澡。

15年的單身生活,老丁都是后半夜才吃上晚飯,炒菜的時候還會把第二天午飯也一起準備好。

除了工作,老丁還是熱愛學習。在此之間,老丁考取了5份專業技術資格證書。

“我就靠我自己的力量,

靠我自己的兩只手去干活。

去洗碗,去建筑工地,去工廠干活,

去清掃啊,什么都干!

靠自己的力量,就把這個家庭的命運,

徹底地改變過來!

我一定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15年,87600小時的打工時間,讓這位父親看起來比別人更老態,他牙齒已經脫落了8顆,頭發已經稀疏,臉上的褶子排成堆,但他仍然笑著面對生活,撐起了整個家的希望。

最后,向這位平凡而偉大的父親致敬!

感謝你,也讓我看懂了背后父母的堅強與偉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