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淚活著》這是華人導演張麗玲執導的《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系列記錄片的終結一部。
講述了知青丁尚彪下鄉到安徽一個窮困小縣,認識了同樣來自上海的知青、文雅樂觀的妻子陳祈星,婚后生了女兒丁琳。
返城上海后,沒有上過大學,沒有工作,丁尚彪看到一個日語學校在上海招生,那還是在1989年,學費貴到需要當時上海平均15年的工資。丁尚彪想抓住機會好好深造,向親戚朋友四處借錢,35歲舉債孤身到日本打拼,妻子女兒留守上海15年悲歡離合的故事。
這是一部中國人在日本的奮斗經歷。
鏡頭跟隨在日本打工的男主人公丁尚彪,我們看見了他白天在一家車床廠做工,晚上再匆匆趕到另外一家餐館做飯。
深夜,末班車沒有了,拖著疲憊的身體,他沿著鐵軌步行回到一人獨居住了七年的狹小的住處。因住在二樓,每次悄悄上樓害怕影響住在一樓的房東。
他說已經八年沒回國內了。
當初報考的日語學校地處偏遠的北海道阿塞町,半年都是冬天,日語學校還是日本政府承認的學校,真的給發護照。因為之前是70年關閉的雄別煤礦,學校就利用遺存的以前工友居住的宿舍上課,六人一間住宿。可是因為要還賬,這個學校里的中國人需要邊學習邊打工才可以還上他們曾經在國內把一切希望都寄托的日語學校因此所欠債務,而地處偏遠的阿塞町,打不了工,他們逃離了,這就是當時報紙上有名的北海道大逃亡事件。
簽證不久過期了,丁尚彪成了黑戶,非法居民。為了生計,他一邊打工一邊考了幾個技術證件,后來找到了現在做的這兩份工。
他想家,想女兒,八年沒見,估計已經是大姑娘了。
他說媳婦不理解他為什么不回國?
因為他是非法居住,回國探親一次,就再也不能回日本了。
而他沒上過好的大學,就想供女兒上國外最好的大學,實現他沒有實現的夢想。
這是在日本的錄制鏡頭,帶到國內上海以后,妻子女兒通過屏幕看見多年沒有謀面的丈夫父親艱苦的生活,她們都淚流滿面!
丈夫離家八年給家里寄的錢,妻子都沒有舍得花,替女兒攢著,準備供她出國。
女兒順利考取紐約大學。
這次,女兒也要離開媽媽。
女兒先到日本中轉,見到了八年未見的父親。因為轉機時間很短;第二天就需要坐飛機飛往紐約。
爸爸帶她到第一次打工的餐館,帶她看他平時給客人洗碗的池子。
跟她聊到深夜。
可是,天亮他們還是要分開。
因為父親的沒有身份證,只能在成田前一站下車,快到站時,父親忍不住抹淚。
女兒也背對父親擦眼淚。
就要分開了,他們彼此都沒有回頭再看看,女兒說,我不想讓父親看到我難過,他這么辛苦都是因為他愛我。
女兒順利進了紐約大學學習醫學。
媽媽留在上海繼續工作,她一直在一家紡織廠工作,有二十年了。
她把丈夫的錢都攢著,供海外的孩子讀書。
一家三口,三個國家。
媽媽一直申請到美國的簽證,五年了,第十二次終于簽了下來,與丈夫分開13年,終于可以在東京中轉時與他見面。
妻子非常開心,她專門做了出國的衣服,丈夫在外打工,她都沒舍得買件像樣的衣服。
到東京轉機72小時,有三天時間,丁尚彪早早安排好日程,可以帶妻子轉轉東京。
他在獨居的床上專門鋪上結婚時妻子親自做的大紅色的枕套,等待妻子到來。
13年了,夫妻重逢,這是他們最幸福的日子,丁尚彪帶妻子看櫻花吃料理。
三天很快過去,還是成田前一站,丁尚彪下了車,忍不住開始又抹眼淚,5年前他就是這樣與女兒告別,今天又是與妻子生離死別。
兩年后2004年,丁尚彪終于決定回國了。
女兒丁琳博士畢業,已經在美國一家醫院實習。
她的工作是在婦產科接生新生命的誕生。
15年了,丁尚彪的牙齒只有八個了,他說他這輩子沒有機會上好的學校,將女兒培養出來,能將家庭照顧好,他很欣慰。
他跟妻子在上海買了新房,定居上海。
在美國,丁琳說,如果沒有爸爸媽媽不同于常人的付出,她也許永遠是那個怯懦的不敢說話的女孩子,離開父母,離開國內,讓她真正獨立起來,而她能做的就是把父母給予她的厚愛給予更多的人,幫助更多的家庭迎接新的生命。
人生最痛苦莫過于悲歡離合,生離死別,而在這艱難的一天一天的日子里,普通的生活因為這份奮斗,有了非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