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儀式感,儀式感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某種儀式使自己的內心感到滿足。而這種儀式并不單單止于表象上的儀式,任何一種表達內心情感的形式都可以視作儀式。
就像結婚要有婚禮,過節要有種種慶祝儀式等等,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儀式來提醒自己,激勵自己,讓自己時刻注意到生活的美好。
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娛樂種類的不斷豐富,以前讓人倍感興趣和期待的儀式,如今卻是有點讓人感覺索然無味。人們總說現在過節沒有節味,過年沒有年味。似乎以前翹首以盼的每個隆重的節日,現在除了可以期待幾天節假日的假期以外,似乎已經并沒有什么令人期盼的了。
究其原因,是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傳統儀式已然滿足不了日前生活水平正穩步提高的人民群眾,幾十年前,國家還處在物資匱乏,極度貧窮的時候,那時候,人們窩頭咸菜還都吃不飽,哪有閑錢可以吃餃子放鞭炮啊,所以過年時節的那一頓餃子是寄托了這些人一年的期盼,即是對過去一年自己的辛苦的鼓勵也是對來年可以生活更好的希望,所以,人們卯足了勁也要過年的時候吃上一頓香噴噴的餃子,你看,白毛女里的楊白勞,和喜兒,生活已經那么不如意了,卻還是要咬咬牙買上二斤白面吃餃子。人類總是在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之后得來的果實吃起來格外香甜。所以,那時候的儀式,像什么吃餃子,穿新衣,放鞭炮等等,都是積累了一年的辛苦的釋放,那年味能不足么,那儀式感能不強么?
反觀現在,舉國上下基本跨入小康社會的現在,吃頓餃子,穿個新衣服再也不是過年專利了,即使過年家里人施展渾身解數做了一桌好菜好飯,可是那個滿足感仍然不能和過去吃一頓餃子相提并論。很多人都在感嘆,我們的春節到哪里去了,廟會還是那個廟會,春晚還是那個春晚,年還是那個年,可是我們為什么感覺這個過年的氣氛正一點點的流逝呢?
歸根結底,是因為傳統儀式已經并不能滿足當今人民群眾的感官需求了,如今過年過節的儀式感對人們來說已經是空有儀式沒有感覺了。
社會在進步,而我們還在用過去的儀式來滿足現在的需要,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大家所說的年味不夠就在于此吧。
說起來,是我們自己忘記了,儀式感最重要的并不是儀式而是感覺,年味淡了,節味沒了。。。無非就是感覺淡了,感覺沒了,我們不應該總是一味譴責現在的年輕人不尊重傳統,不重視傳統節日,理解一下,給過去人民帶來巨大歡愉的儀式未必也就能得到現在年輕人的喜愛。時代不同了,儀式是不是也應該與時俱進呢?
近幾年興起的“過節旅游熱”就體現了這樣一種潮流。逢年過節大家沒有選擇吃餃子,放鞭炮,看春晚這老幾樣的傳統儀式,而是選擇了這樣一種新興的方式,走出去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看著祖國的山山水水,內心油然而生的豪邁和激情讓他們變得更充實。
結婚舉辦婚禮昭告親朋是儀式,希望得到親朋好友的祝福。開業舉辦開業典禮是儀式,希望生意可以財源廣進,日進斗金。得了三好學生發獎狀也是儀式,希望得了獎的可以再接再厲,沒得獎的要繼續努力。得到領導的一句夸獎,自己在心里默默的加油打氣也是一種儀式,希望自己可以不忘初心,再創佳績。儀式其實可大可小,可輕可重,只要這個儀式舉辦的讓我們內心感到滿足和幸福,那么舉辦這個儀式的目的就達到了。
很多人在舉辦儀式的時候鋪張浪費,生怕別人說自己排場小,氣勢不夠,其實我覺得儀式貴在真誠,只要是用心做的,大家是能夠感受到的,自然會送上自己最真誠的祝福。
《小王子》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的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候與其他的時候不同。生活是需要儀式感的,我們需要它來提醒我們,激勵我們,有更多美好的事物在等著我們,或者說生活是需要儀式“感”的,儀式并不重要,通過儀式使我們的內心獲得期盼和滿足,哪怕是最漫長的等待,最遙遠的旅行,都會讓我們倍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