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蒙||生活需要一點儀式感

“有月餅吃么,小子。”

“并沒有,從不過節。”

Y 一個人在德國生活了6年,6年,足以徹頭徹尾的改變一個人,反正我是,Y 是。關于節日,說熱愛談不上,從來家里并沒有特別的氛圍,熱鬧自然好,不熱鬧也不用刻意,順其自然。每逢過節群發短信狂轟亂炸的撲面而來,自己就在想,想要聯系的人不差這一天,不想聯系的也別為了他搭上難得的休息日。可我還是很喜歡在過節時候給自己制造一個儀式感,比如一個物件兒、一餐精致可口的飯菜、一場輕松愉悅的約會.......如果碰巧閑來無事的三五好友又可以湊一湊,也是好的。昨晚 J 來家里,隨便聊著一句沒一句生活瑣碎的各種黑暗和溫暖。臨睡的時候和 Y 語音,言語間都讓我難過,一個人生活在冰冷的城市,得有多孤獨,再多的朋友走不到心的感覺真的不好。

“生活,還是給自己多些儀式感吧。”

“姐,你矯情的不行哦,哈哈~”

“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與矯情無關。而是關于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敏感,乃至有時候它是一種結束,也是一種開始。中秋節快樂,照顧好自己,晚安。”

“一旦我們找到這些儀式感,今天的種種疲憊、繁忙、喧囂就能得到平衡。當然,這不是說一切都放棄掉了。這是一個建功立業的時代,也是一個多元選擇的時代,每個人都很忙碌。我不能說大家浪擲浮生,都不建功立業了,而是稍微停一停。停一停是為了再上路。”

我們對于生活的付出與熱愛,值得我們這樣莊重地對待自己。我是一個需要儀式感的人。你呢?于丹曾經特意就儀式感寫了文章,她認為與古人相比,今天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少了一些情趣,生活節奏越來越匆忙,生命中越來越缺乏儀式感,而沒有儀式感,人生就不莊嚴,心就不安靜。于丹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頗為滿意。她說:“我常說人在工作的時候創造的是意義,在休閑在玩的時候創造的是意思,當意義與意思能平衡的時候,這就是生命的意境。我認為生活不應該全是意義,一點沒意思的話,是沒意境的。但是你要是游手好閑,一點意義都不創造的話,我覺得那也說不過去。所以。我期待的理想生活狀態就是意思與意義平衡。”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喧囂、雜亂、無序、甚至沉淪。為什么不給生活里加入一點儀式感?享受此刻,當時十分美妙的。《小王子》很多人讀過,我也一樣,一次次的看過之后都有一次次新的理解,其中一段小狐貍說了,它和小王子的見面,因為有了儀式,使它感到很快樂,使它發現了幸福的價值。我們的生活不是也一樣嗎?平日里忙忙碌碌的奔走已經讓身體和心靈背負太多的重量了,我們應該找到一個渠道去抒發和環節內心和身體的壓力,我們都非圣賢,不過血肉之軀的平凡人,一定會疲憊會負累,所以別憋著,抒發、釋放出來,我們會走的更輕松更遠。

J 睡的時候,給她點了香薰燈,換了新的床單被套,一杯涼白開和一條備用毯子怕冷了,她說了:“哇哦~!”彼此晚安。早晨先起床吃了早餐打開電腦寫下今天的文章。J 起床吃了為她準備的早餐,看得出來,有點撐,哈哈。我們其實要的都很簡單,就是一個簡單舒適的三餐,幾個能夠相伴相言的朋友,平安和睦的家庭。

給自己的生活一點儀式感吧,中秋節快樂。每一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這次學習,觀看了稻盛和夫參加央視《對話》欄目的視頻,稻盛老先生可以成為當代的圣人,圣人之所以可以...
    周立zhouli閱讀 328評論 0 1
  • 小作者:張皓涵 這會兒我的學習剛結束,我特別想吃熱干面,我姥爺也喜歡吃...
    張皓涵閱讀 462評論 0 1
  • 我在路上
    曹俊康閱讀 15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