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自拍賣點的呆萌無人機Lily跳票了,眾籌超過百萬美金的zano也宣布倒閉了,自拍無人機的創業之路為何這么難走?
縱然難走,還是有不少廠家義無反顧的涌上這條路:在北京GMIC大會上出現了一款自拍無人機Hover Camera,以“傻瓜式跟隨自拍”為特色;安果無人機請來賈乃亮做代言,號稱讓世界愛上中國造;奇蛙主打在極限運動中跟拍,無人機和智能手表搭配使用,現在已經實現量產;打出A4紙無人機旗號的致導科技,也在發展便攜式自拍無人機;甚至之前一直關注農業的零度智控也在亞洲CES上發布了一款微型無人機,同樣主打自拍功能。曼塔智能科技也出產了一款新產品M5,較小型無人機,輕便,同時有具備無人機該有的功能!
為什么大家紛紛關注起自拍無人機了呢?
要說自拍無人機,必然要先談談消費級無人機,畢竟自拍無人機也是消費級無人機的一種。
消費級無人機怎么火起來的呢?
大部分人的回答可能是:四軸+云臺相機=會飛的攝像頭。
正是借助四軸控制技術和增穩云臺技術等的發展,大疆從無到有造就了這一百億級別的消費領域市場,同時,我們還看到,大疆作為這個行業的發起者和推動者,一直借助自身的技術迭代,不斷豐富產品線,促進這樣一個市場的膨脹,并大大拉開了與友商在產品上的技術代差。
那么不禁要問,如今這些五花八門,眾籌的主打手機操控、電子增穩的“小四軸”,他們以自拍、低空近距離航拍為賣點,消費者對此真的買賬么?自拍無人機真的是剛需嗎?
首先明確一下“自拍”的概念:2013年11月19日,《牛津詞典》宣布“selfie(自拍)”成為牛津2013年度熱詞,以表彰這一憑借智能手機自拍以及社交媒體分享而風靡世界的詞匯。
牛津詞典對“自拍”的解釋是,“一個人給自己拍的照片,尤其是使用智能手機或網絡攝像頭拍攝,上傳到社交媒體網站的照片?!?/p>
不僅如此,2014年,韋氏詞典也收錄selfie一詞,將其定義為“自己為自己拍攝的圖像,使用數碼相機,尤其用于發布在社交網絡中”。
這里的三個定義都提到了“社交”,可見“自拍”和社交網絡、分享這些詞是分不開的。
可以說,影像,自他出現的那一刻起,便是我們人類分享知識、經歷、情感的一個主要手段之一。而社交網絡分享自拍這一生活方式,自我們手機前置攝像頭提升到500w像素級別后,變得越來越活躍。
為什么大家熱衷于把美美的自拍發布到網絡上呢?
按照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中的解釋:人們按社會劇本的需要(即社會期望的需要)扮演自己的角色,而他們的演出又受到對方互動的制約。在互動中,每個人都無法擺脫別人存在的事實,因此都不可避免地根據別人的期望來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努力隱藏別人不欣賞的某些方面,表現出別人欣賞的東西。
用社會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叫印象管理,說直白一點就是操控自我的形象以達到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目的。
從歐文的角度來看,自拍應該是一種典型的印象管理行為--操縱我們給別人留下的印象。
這樣做有什么作用呢?知乎網上的一篇文章里概括,自拍可以達到兩方面效果:首先,它提高了別人對我們的評價,為我們贏得了社會聲望;其次,從別人那里得到積極的反饋,比如自拍照下那些真情實意或虛情假意的點贊,也會讓我們心情愉悅,提升自我評價。
那么自拍無人機于人們進化中的自拍史中,提供了一個更加高、遠的視角,這樣是不是就越好呢?
答案當然是:是的。
我們愛自拍,能有一個新的,更好的視角來記錄生活,如此,對于那些熱愛分享又不差錢的同志們,他們愿意也樂意為此掏腰包。
既然用自拍無人機可以愉快的吹噓,為什么還說自拍無人機是個偽命題呢?
用無人機來自拍并不是一個剛需。大多數消費級無人機玩家花了大幾千還是希望拍攝100-200米左右航拍的視角,上傳到社交網絡。航拍結合自拍只有在非常小概率的情況下才會有,同時這一類自拍,通常還會是從10-20米左右空中拍的。這樣才能看得出你是用的是飛機啊,不然怎么吹(zhuang)噓(bi)。
自拍無人機通常是在室內進行自拍,此時無法使用GPS定位,因此室內使用的無人機一般用聲吶或光流技術定位,然而該技術的價格成為自拍無人機的掣肘。很難有人會為了在室內拍照而花上幾百美金專門買一個無人機。
還有室內無人機為了便攜犧牲掉了云臺,比如Hover Camera,它使用的是電子穩像,拍攝的視頻品質,可能很難比得上云臺增穩的,這一點在國外的測評視頻中有一定體現。
我們自拍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修圖啊,自拍無人機攜帶的相機可能會比手機更高,但不可能比手機更容易修圖、更容易加濾鏡,在這一點上,自拍無人機注定不能打敗手機。不過自拍無人機和手機聯合市很有可能擠掉數碼相機的市場份額的。
業內人士表示,“自拍機”雖然是個“小玩意”,但它其中集成的技術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它對一個公司的技術儲備、量產能力、供應鏈管理都是一種考驗,這也許就是為什么Lily至今都未能上市、小米的“飛米”流傳許久也未發布的原因。
就已經出現的自拍無人機產品來說,絕大多數的產品經理甚至是研發人員對無人機原理、機器視覺原理、控制技術等有或多或少的欠缺。例如,稍微懂得計算機視覺原理的人都不會像Zano那樣想用匯編寫所有程序,這也是這個項目注定失敗的重要原因;而一個正常的飛行器設計出身的人也是不會允許Hover Camera這種氣動效率極低的設計出現,但也正是這種看似不靠譜的設計,把螺旋槳打到手的概率降低到近乎為零;實際做過飛行控制的人也同樣難以讓Lily無人機的手拋起飛功能出現在產品特性中,因為基于消費級無人機的傳感器和算法,想要安全實現手拋起飛非常困難。
如此噱頭和一時的媒體瘋狂,是不能當飯吃滴,且行且珍惜。在無人機&機器人這樣一個以高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行業,需要的是踏踏實實解決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用真正有突破性的產品推動行業發展,這才是各個廠家要做的事情。
`???\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