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去參加一個關于產品經理的分享會,在其中的一位產品經理在做分享時,為了能夠更好的去講明白她的觀點,她采用舉例子的方式,可能是為了回避自己所接觸過的產品,她舉了一個大象和冰箱的故事。結果在她闡述觀點的時候,我明白了她要講的內容,可是當她舉出例子的時候,我卻沒有明白她的觀點和例子之間的關系。
你會舉例子嗎?如果我問所有人,那所有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是的,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舉例子是一個讓大家更容易理解你的觀點或者語言的一種很直觀的方式,但你真的會舉例子嗎?你舉的例子能夠很直觀的切中你要表達觀點的要害嗎?那么作為產品經理的你,會舉例子嗎?
關于例子是什么我就不展開講了,那什么樣的例子是好例子呢?正如我上面講到的,能夠很直觀的切中你要表達觀點的要害,那就是個好例子。而且還有一個點,就是這個例子要淺顯易懂,你不能舉個例子,例子比觀點還難懂,那就不叫舉例子了。
我記得我之前發表過的一篇文章—《淺談產品的功能邊界》中,講到了這樣的一個例子。
產品的功能就如同樂高一塊塊獨立的積木,而產品就是通過不同積木組合,依據業務需求和產品經理的一點奇思妙想,拼出來的模型。而積木與積木之前拼合在一起的只是那簡單的幾個卡扣而已。一旦某一塊積木出現問題或需要調整,只需要動到那一塊積木和與之相連的即可。
通過上述例子,可以很簡單的講明白我的觀點,我的產品觀點。其實就類似于之前很火熱的模塊化手機,這樣的一個概念,如果我說模塊化手機,可能大家更容易理解,考慮到很多人還不知道模塊化手機,知道樂高,所以舉了樂高的例子。
其實我對產品的觀點,還舉過這樣的一個例子。
我們做的產品要像孫悟空一樣,能夠72變,而不是用戶想要大象,我們就給大象,所以我們把產品做的很大,那如果用戶想要螞蟻怎么辦?
這個例子中的72變指的什么?指的就是能夠更多可能的滿足用戶的需求,當然,這里的滿足用戶的需求,并不是所以的需求用戶都滿足,要進行取舍。
正如同為孫悟空配備兵器一樣,金箍棒不夠鋒利,不夠強大,但他適合孫悟空,這就夠了。
其實除了在產品設計或者表達產品觀點上,會舉例子,我相信產品經理在實際工作中,有一部分就是在舉例子,那就是:模擬用戶路徑。模擬用戶路徑,是產品經理在進行需求分析,在進行產品方案設計中,最常用的方式,通過模擬用戶路徑,來感知用戶行為,從而設計用戶希望的產品來。
這個其實就是把自己當用戶。通過自己的模擬,來舉例來驗證自己的方案是否滿足,是否符合用戶行為。其實,這就是舉例子,如果能窮盡用戶所能遇到的所以場景,用戶能夠遇到的全部路徑,那你的方案,就是最完善的方案。
其實關于舉例子的方式方法,我這里就不贅述,我始終認為,產品經理應該是個段子手,或者相聲演員,能夠用最簡單的話語,讓用戶明白那是什么,也就是所說的一句話表達清楚觀點。不瞞各位,在實際的工作中,我還是沒有能夠做到,我也是借助寫文章,來讓自己的思維能夠能有邏輯性,這樣在進行總結時,能夠讓聽眾聽明白。
洋洋灑灑寫了那么多,其實就一個觀點,你的例子要能夠淺顯易懂的切中你要表達的觀點的要害,如果能夠再幽默一點,那就完美了。
我總結的還到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