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節我們認識到心理舒適區,它是我們面對熟悉環境和人的心理應對機制,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就必須發現它,并找到形成它的原因。但它往往扎根于我們頭腦的底層,存在于我們的潛意識里,想要發現它非常難。
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如果潛意識的東西不能轉化成意識,它就會變成我們的命運,指引我們的人生。
可見潛意識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
這門課的作者教了我們一個方法,能找出心理舒適區和剖析其形成的原因,找到影響我們想要改變內心深處的原因。這個方法就叫“心理免疫X光片”。為什么叫“心理免疫X光片”?就像人有一套生理免疫系統來排斥不屬于身體的微生物一樣,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統,它會排斥我們新的行為方式,以此來維持心理結構的平衡和穩定。
這個方法是通過向自己提出四個問題,指引我們向內心深處探索。
為更形象了解這個方法,我們以一個案例為例,這個案例的主人叫小A。
第一個問題:你希望達成的行為目標?(行為目標是指希望改變什么行為)
比如,小A希望面對人際關系沖突時自己能據理力爭,通過溝通的方式解決問題,而不總是選擇沉默或者被逼急了就以更加暴力的方式面對沖突。
第二個問題:你正在做哪些跟目標相反的行為?
1)小A在公司開會時,領導提出了一個方案,他深知這個方案不可行,但看其他同事都沒有提出來,自己也選擇沉默。
2)小A在街上逛街,有小偷想要偷前面女孩的包,小A雖然看見,但并不敢出聲提醒那個女孩和嚇唬小偷。
3)小A的朋友在與別人發生爭執時,他只是為了息事寧人,勸阻朋友少說兩句,并沒有站在朋友的角度據理力爭解決問題。
他雖然知道這些行為與他想改變的目標相反,但就是沒法改變。
第三個問題:這些相反的行為有哪些隱含的好處?
比如:小A在面對沖突時就情不自禁的害怕,內心瞬間產生緊張和焦慮的情緒,如果能快速平息沖突,哪怕以吃虧的方式,他的內心就會快速回歸平靜,不再焦慮。
這些隱含的好處就是他改變的阻力。
第四個問題:我們這樣認為的心里有個怎樣的重大假設?
重大假設:如果不趕快息事寧人,必定會產生更加嚴重的沖突,自己在情緒上會持續焦慮,還就會吃更大的虧。
這個重大假設隱藏在他不想要的行為背后,正是這個假設,讓這些行為所謂的“好處”成立了。
這四個問題問完后,我們清楚了,這個重大假設是一直藏在大象心里的,騎象人通常只看到大象的情緒,但并不會清晰地知道大象在怕什么。
當然,這個重大假設的產生并不是空穴來風,肯定是伴隨著他的成長經歷發展起來的心理免疫系統。作者把這個免疫系統比作是守護我們內心的老奶奶,通過這種方式一直呵護著我們成長,避免受到傷害。
這個案例回顧了小A的成長經歷。在他小時候,父母經常吵架,每次吵架他心里都很害怕,害怕父母再這樣吵下去可能打起來,甚至可能鬧到離婚的地步。他就成了一個沒有人要的小孩。因為他還小也沒有人引導,他面對這樣沖突時就選擇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出來,想通過看不見,聽不見的方式避免沖突,這樣能讓他迅速緩解焦慮的情緒。就這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面對沖突選擇息事寧人,選擇逃避的心理。這樣應對沖突的心理機制就是他的心理舒適區。
當然,即使知道了“心理免疫X光片”的這個方法,我們還是可能很難找到我們心理舒適區以及形成它的原因。為什么?因為我發現沒有什么事能比剖析自己的內心還困難。為什么困難?因為這個過程需要直面自己不愿被別人,甚至都不愿被自己發現和承認的內心深處的弱點和陰暗面。
不知在哪聽到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正好應景。
“有些話不敢講給別人聽,有些話不敢講給愛人聽,有些話甚至不敢講給自己聽。"
那有沒有破除不敢講給自己聽的話,承認自身弱點的心法呢?
還是有的,那就是跳出自我看待自我,并用發展的眼睛看待自我。簡單的說就是,以開放和勇敢的心態承認和接受自身的不足,并堅信自己能通過行動一點點改變!
這里只分享了找到我們心理舒適區的一個案例,運用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否想堅持健身?是否想堅持讀書?是否想提高工作業績?是否想改掉拖延的習慣?是否想處理好夫妻關系?等等都可以通過這個辦法發現阻礙我們改變的阻力。
這節主要講了如何發現我們的心理舒適區以及可能的形成原因,但是知道了問題之所在,想要改變它還不夠,還要知道如何跳出心理舒適區重建健康心理應對機制的方法。
下一節繼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