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與其說是在學習具體的學科,不如說是在學習 ** 如何學習 **。
關于學習,有兩門書對我的影響極大。這兩本書前前后后讀了不下4遍,平時也在不斷重溫。
第一本,極有名氣,是《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初看是在高三暑假,現在大三,還在讀。第一次讀是了解大概,之后都帶著不同的中心問題在重讀。
另一本,我從未聽過任何人的推薦,可謂是冷門,卻是我眼中的經典之一。即是《如何學習》(《How to study》),出版于1971年,作者George Fillmore Swain。
稱它為一門書,其實更像一門小冊子。從精神態度、理解性學習、系統性學習和習慣方法四個方面出發,提出了如格言似的建議。
《如何閱讀一本書》自己讀著是越讀越薄,而第二本書《如何學習》卻是越讀越厚,不斷的在稀釋。
以下是讀書筆記,是理解性翻譯的原文。
For the end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s to help nature to her perfection in the complete developing of all the various powers.——Richard Mulcaster,1522-1611
作者認為,教育是一種機會。它的目的給人以心智上的力量(Power)[1]。而這種力量只能由學生自己習得。唯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老師能做的只是讓學生知道他自己能夠做到。
對學生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即是如何學習。
懂得如何學習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相對于整個人類龐大的知識而言,一個學生在大學里所能學到的,完全是微不足道。另外,學生很難遇見將來自己會從事什么工作。因此,如果他的教育沒有教會他,在面對一個新的學科新的問題,如何進行學習并且掌握,那么教育對他而言益處極少,也很難使他適應自己未來所選的職業。
從廣義上來說,我們探討的問題是:“如何研究一個問題”(how to investigate a problem)。
[1]教育是功利的,但是是廣義上的功利,它的目的是給人以心智上的力量。這種力量使人生活更為愉悅,提升滿足感,拓寬視野等等。
正確的精神態度(The Proper Mental Attitude)
作者認為,首先需要的是正確的精神態度。不要盲目相信,要有精神上的勇氣和決心。勇氣,是去掌握書本的勇氣。決心,是去運用自己心智的決心。寫在書本上不一定就是真的,只有經過思量,經過他自己理解,他才能接受。就像中國的一句古話——“盡信書不如無書”。
當然,因為時間原因,不可能一一的去驗證。有時候你要先相信所讀陳述(statement)。但是,你也需要努力思索,這些內容是少數的事實(mere fact),是定義(definition),還是有其原因(reason)。如果現在還無法理解原因,你應該暫時性的接受這些陳述,在之后不斷探尋答案。
(a) 學生必須清晰地區分閱讀和理解。——只是閱讀,不管多廣泛,記憶力多強,都無法給與智慧或力量。
只是閱讀詞語和句子,而沒有去理解,去思索,并將內容轉化為自己的理解,這樣的閱讀是無用的,甚而會導致精神傷害。時常要警惕自己,要么理解性的閱讀,要么放下手中的書本,去做其他的事,比如鍛煉或娛樂。不在于你花了多長的時間,還要看你的專注程度以及思考密度。
學而不思則,思而不學則殆
It is not what is read or what is remembered, but only what is understood, that gives power.
(b) 學生必須清晰地從結論或觀點中分辨出少數的事實。
你可以接受由可信的權威發布的事實。
從同一事實可以推斷出不同的結論和觀點;邏輯上的結論和少數的觀點亦是非常不同的。
有一些結論,比如數理邏輯上的結論,在沒有實驗和觀察的情況下,也能夠推論出來。要把這一些結論或真理與需要基于事實、實驗或觀察的結論相區分。
不斷的訓練你自己的識別力(discrimination),對于正確的學習是重要的。
(c)學生的應該在頭腦中持續的審問(interrogation)要點。
不管在閱讀什么,對于你讀到的陳述,你應該不斷的問自己,這其中有原因嗎?如果有原因,是來自事物內在的,還是來自作者觀察到的事實?如果是事物內在,那么你就嘗試獨立地得出結論。
對于成立的事實,你要努力的去察覺原因。閱讀時,需要不停地區別,詢問,列出要點,對于你目前理解其原因的內容,不用陷得太深,先存疑放在那里。
比如,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原始世界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現在都有了清晰的解釋。
聰明的學生普遍能夠區分各種描述不同的陳述,并且通過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體系相結合,不斷努力的去解釋和理解。遺憾的是,多數學生都只是單純的接受。他們不為自己思考,能使他們信服你所說的唯一要素是告訴他們你是權威。
(d) 閱讀目前還無法調查原因的事實時,應該詢問這些事實是如何被查明的。
這樣的思考,可以使你關注觀察、實驗的方法,或者該學科的技術。
(e)每一個學生都應該鍛煉,在他學習的作者那,不斷觀察證據的可靠性。以此來保證他能夠接到一個正確的影響,判斷他的事實和陳述或觀點和結論可能被接受。
每一個學生都應該訓練自己,對自己所學習的作者的可靠性進行思考。以此來保障作者所說的事實和陳述點或觀點和結論可能是正確的。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Bacon
(f) 另外一個正確學習的精神態度的要素是謹慎。
人無完人,你自己可能犯錯,同樣的,你閱讀的作者也可能犯錯。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to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t and consider—— Bacon
(g)以開放的心態學習,不要有預先形成的觀點。
(h) 理智的謙遜,使自己愛上真理。
正確看待自己知識的局限性,看清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He who knows not, and knows not that he knows not, is a fool; shun him.
He who knows not, and knows he knows not, is a child; tech him.
He who knows, and knows not that he knows, is asleep; wake him.
He who knows, and knows that he knows, is wise; follow him.
(i)請記住學習是為了獲得智慧而不僅僅是知識。
理解性學習
相比于具體名詞,我們如何理解抽象名詞的含義?
很多人養成了不仔細的審視名詞的確切含義,而使用它們的壞習慣。
(a) 鍛煉下定義的習慣。
你不能滿足于模糊的,不明確的,不完整的概念。
可以嘗試一些方法:
- 學習字典。在翻譯中應用字典。相比將外語翻譯為自己的母語,學習將古文翻譯為現代文,可能更為適合。
- 每天為幾個詞下定義,然后與字典相比較。很快就會發現,雖然一個名詞能有不同的說法,但只有一個最為準確。
- 學習邏輯學。(個人認為可以看看簡明邏輯學)
(b) 從不同的方式或角度來陳述一件事。
只有你真正的理解了,你才能給準確無誤的傳達給其他人,讓他們也能明白。所以人們說教師最好的學吧。
(c) 從正反兩面來陳述一件事。
(d) 在學習一個陳述 (statement) 時,觀察哪些詞語是必要的哪些是可刪除的。
揣摩用詞。注意使用什么樣的詞匯來傳遞要表達的含義。什么樣的詞組合構成了該事物。
(e) 對閱讀內容進行深思:在開始下一點之前,舉例說明或者應用已得到的結論。
檢查自己是否真的理解結論的一種方式是應用它。將它盡可能多的應用到不同例子中去。
(f) 保持頭腦的活躍和機敏。
不要只是坐在那里凝視著書本。學習需主動,間歇性的休息也是必要的。
(g) 當你遇見同一學科不同的觀點時,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有才智的人得到了不同的結論。
(h) 記住陳述不是證明。許多學生認為他們可以通過用不同的方式重復陳述來證明它。
系統性學習是正確學習的第三點
(a) 發現學科的基礎概念。
跳過細節直達事物根本。看見真正的要點。其余的自然能與主干相連。
知識的大樹,你要先把握其主干。
Learn something accurately, and refer the rest to that.—— Jacotot
一個知道如何正確學習的人,能夠選出包含該學科關鍵的句子或者段落——基礎的事實和原理——并且會不斷的重讀直到完全理解。
(b) 在你開始學習一個學科之前, 仔細的思考并找出你已經知道的內容或你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理解的內容。
想一想你的期望,還有和你已經學到的知識的聯系,發現其有什么應用。
(c) 對你已學內容進行分類。
當你學完了一門課程,停下來想一想它覆蓋了哪些內容,整理出各個要點。做出目錄并和原有的目錄比較。
聯系觀點,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時不時的閉上書本回想你已學到的內容。
精神主動性
(a) 培養你學習的興趣,和其引出的一些觀點。
如果對你所學感到沒有絲毫興趣,也看不見其價值。那么還不如不學,如果對于而言,只是在灌輸,那么這樣的文憑不要也罷。當然也不要只局限于你感興趣的學科,那樣會使你的頭腦狹隘,缺乏智者的廣度。
(b) 堅持先清晰地定義眼前的問題。
(c) 獨立學習。
自己解決問題。向老師尋求建議。出現錯誤要思考是什么原因并改進。
當發現錯誤時,你應該感激,因為它給了你機會去測試和提示自己的能力,避免將來的錯誤。
(d) 只要可能,在你知道作者的結論之前,嘗試自己下結論。
研究任何學科的過程都是問問題和解答的過程。
(e) 如果你無法知道作者是如何得出結論的,因為他沒有指出他進行的過程,不要花太多時間去發現他如何做的,嘗試著你是否能用自己的方式得到結論,以此來培養你自己的力量和主動性而不只是跟隨作者。
(f) 學會概括。
(g) 超越書本。不要將書本視為學習的終點。
(h) 將你的結論盡可能的可視化。
正確的習慣和方法
(a) 選出對你目的而言最好的書并徹底的學習它。
什么是最好的書要根據你自己的實際情況。
(b) 不要一次性學太多學科。
開始許多最后一事無成是個壞習慣。習得能將注意力在同一個學科上集中幾小時的能力。
(c) 不要急。
花時間思考。
(d) 不要輕易的拿起一個學科,但是一旦拿起就不要無理由的放棄。
(e) 習得明智的跳讀能力。
(f) 系統化。
決定好了之后就不要猶豫。馬上開始,周期性的在一段時間內同一件事情。持續不斷的進步。
(g) 習得專注的力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你的注意力集中于一件事。
(h) 記得應用所學。
(g) 對你做的事情感興趣。
(i) 一遍又一遍的閱讀重要的事直到你完全理解。
(k) 列出你閱讀的參考。
(l) 時常復習。
(m) 為你的學習設定特別的時間。
(n) 不要忽視身體鍛煉。
書中很多觀點,中文都是有的,而且表達得更為精辟,比如: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人盡其材,物盡其用。
PS: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在哪里看到?
- 圖書館
-
美區iTunes
iBooks_Store_—_Featured.png - Amazon
作者「[AzureYu]」
文章聲明:自由轉載-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 | BY-NC-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