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印象中是一個挺骨氣的人,可能相較于骨氣,大膽這個詞用的更為恰當。
這幾天一直在摸讀雜文集《我的精神家園》,長長短短數十篇文刊摘錄,大多都圍繞著倫理。伴隨著思考,說電影,話劇,“軼事”,不僅是他自己的見解,往往我也同樣設身處地絞盡腦汁。
話很直白,大多數都是難以摘錄下來的,但的確有意思。
關于電影的界限,藝術片和中國科幻電影的癥結,我是挺服氣的。在中國的條框里,無法產生具體意義的做法往往是不被人看好的。我也極其討厭“這樣做有什么意義”,“不就是”,“其實”這類的字眼,它們傲慢地終結話題,并且大多數沒有什么權威性。
藝術片的角度也很新穎—好東西翻炒幾道才成了俗套,文化垃圾恰恰是精品的碎片。第一個炸房子,摔汽車的片子的確酷炫,但連年轟炸的好萊塢定式片,看多了只會起雞皮疙瘩。我也看過很多獨立制作人或者小成本的片子,拍得相當好的也不少,所以一般我也極少去電影院去看“大片”,若我選片,大多一伙人會轟轟烈烈地走向小剛同學或者紀錄片場或者小眾場。這里不是說馮小剛的片子好,只是舉個特立獨行的例子。
只提電影,不說其他的是怕絮絮叨叨要太晚了。
提兩個問題
1.韓部署薩德,按情理來說,美是真兇,韓是幫兇,為何輿論一片倒只伐韓不伐美?因為抵制美貨代價太大觸及到個體利益?還是無形的手?我們所知的真相被管控的程度到哪里為止?
2.同性戀不提,兄妹相戀相較于青梅竹馬,除了遺傳學有確切危害,觸犯了倫理的哪個點?
淺顯的問題,只是突然想到并一提,和書本身無太大關系。
夜深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