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是一個腦洞大開的人,現實生活中循規蹈矩,謹慎拘謹,真實的自己單純、魯莽、執著(難聽點就是鉆牛角尖),一個多月前,在易效能課堂上定90天目標時,腦海里跳出來一個目標:幫助30個孩子,并與30個家庭的父母共同成長。現在回頭看看,當時的自己到底是基于什么現實定的這個目標,給了自己這么大一個壓力,但是無論是曾經的高校工作經歷,還是近期的工作經歷,我都越來越能感受到自己對祖國的下一代的那份赤子之心,要說為什么,可能自己童年過得比較“凄慘”吧!
聽到“佰特教育“這個機構源于一個長者,正好看到微信圈里有公益項目,覺得挺不錯,就隨手問怎么做,機構的工作人員在8月底與我聯系,并確認了公益事宜,募捐和我最初想的公益形式有些不一樣,但想想,都是公益,怎么做都行,只要是捐贈的錢服務于孩子們就行。募捐可以有很多種合作方式,我選擇了家人,因為我們經常不在一起,我想多那份連結,也想告訴家人我當下在做什么,這對我來說無疑是突破,因為生活中的樣子實在和這件事沒什么關系,誰能想到一個平時呆板、默默無聞的人會做這樣的事呢。
公益心一直都有,只是一直覺得富人才有可能做公益,像我們平民老百姓怎么可能有余錢和多余的精力做這個,即使做了,也會被人背后議論紛紛。但是,這次我就是選擇了這種方式來突破,我就是想告訴身邊人,我想做這件事(敢于表達了,之前有什么想法都是悶在心里的)。因為前期沒有任何一點準備,對募捐這種事完全沒有鋪墊,加上同期還有其它事情湊巧耽擱,募捐的聲勢未造起來,原來以為募捐到5200是非常容易的事,操作下來發現并不那么容易,中間的過程很是糾結,也很緊張,最開始會對籌款數目有期待,后面對籌款數目已經沒有期待了,擔心身邊的人說三道四,因為本身自己既非達官,也非顯貴,是塵世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個小家庭,一直都很沖突,要不要繼續籌,7號到9號都很糾結,8號那天頭很痛,在想要不要繼續,在繼續與不繼續之間徘徊。募捐的背后也讓我多少感受到了人情冷暖,確實有些人做的有些事讓我很是不理解,也讓我有點傷心。
經過了幾天的舒緩,經過了與朋友的溝通,經過了自己的靜心,經過了與機構老師陳虹老師的溝通,我可以我坦然地說我放下了。無論接下來是否籌到5200元,我都不再糾結了。如果還有進一步的動作,就是帶著有興趣的孩子們一起去募捐,明天可以具體咨詢下陳虹老師,看操作起來是否方便,如果時間、精力允許,可以繼續小范圍操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