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263,7-13-3,離婁章句上13-3》
【"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內,必為政于天下矣。"】
今天是丁酉年甲辰月辛酉日,三月初八,2017年4月4日星期二。今日清明節。
上兩節孟子通過伯夷和太公歸依文王的故事,闡述了得天下之大老,就如同得天下之父一樣,從而得民心的道理。現在,孟子下結論說:當今的諸侯,如果有人愿意效法文王的政治理念和政策原則,七年之內就能夠統一天下。
? ?效果有這么快嗎?縷一縷文王之所以能夠開創成周大業,為政天下的原因就知道了。
? ?首先,文王之所以能開創周朝基業,源于得民望,系人心。
? ?這民望、人心又是如何可得的呢?源于文王的政治理念:一切從民生出發。
? 民生理念體現在兩方面:1,土地和民生的理念政策;2,觀念與風氣的社會制度。
? 1,土地和民生的理念政策體現在“田里樹畜之教”。把土地分給老百姓,鼓勵他們種桑種麻搞創收,不會也沒關系,可以學——每個鄉鎮都有農業技術專家教授指導,創造條件奔小康;
? 2,觀念和風氣的社會制度體現在“鰥寡孤獨之養”。作為一個自然人,首先面臨著生命的有限性問題,從生到死,從幼小到衰老,如果單獨依靠個體本身的力量,再強的人,其生存能力是弱小的,所以大家組成社會,共同組成命運共同體的社會結構,彼此關愛和幫助,幫助每個個體,實現安全和幸福的人生。
? ?這樣的理念政策和社會制度,自然吸引老成賢哲前來歸依,比如伯夷、太公。天下人之父都來歸依了,天下人跟著心悅誠服,民望民心就歸依于他了。按照中國的語言就是——天!命!歸!之!
? ?七年,對于天下來說,都能夠實現一統;這個道理放到個人修身學問事業上,豈不是深有啟發嗎?
? ?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同樣的話孔子還說過:“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意思都是說,不需要擔心“知名度”,“名氣”,真正需要擔心的是你身上有什么值得別人了解的嗎?個人的人格修養是不是有所存養,有沒有砥礪自身品行的功夫和方法,遇到人生的“時”,事情臨到頭上,事關得失、取舍,乃至于生死的選擇,你有沒有那份存養,有沒有克服自身弱點的勇氣,這是一個人氣概的來處。
? ?七年,經過這樣日日為功的修養,每臨大事的切己體察和念茲在茲的心德畜養,有那么一天真正理解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氣概。我想,到了那時,自然識得孟子所說的“文王之政”究竟是怎樣的一份心懷和擔當吧。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
《孟子與離婁》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