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262,7-13-2,離婁章句上13-2》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
今天是丁酉年癸卯月庚申日,三月初七,2017年4月3日星期一。
慎終追遠清明之期,
立志做人善繼人志。
痛悔無補虛度半生,
放下悲苦砥礪生命。
? ?上一節說到,文王實施仁政,伯夷和太公不遠千里歸依文王。于是,孟子得出結論說:文王得此二老那一刻起,其實天下已經歸其所有了,唯一區別只在于形式而已,也就是登上天子之位的形式,這只是時間問題了。孟子說,實施仁政就能夠吸引象伯夷、太公這樣的賢才。那么,為什么吸引了天下賢才就得出天下在手的結論呢?
? ?孟子說,伯夷、太公不是普通的老人,孟子給了他們下一個“定義”,叫做“大老”,我想這個“大老”明顯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大佬”,內涵不一樣,“大佬”是錢多權重,孟子的”大老“可不簡單,第一年齡高,第二德性高。
? ?先說高齡。伯夷和太公歸依文王的時候,都已經80多歲高齡了。 說到這個話題,可以對比兩種文化形態:我們的祖先和現代人。相對于現代人的高齡的概念而言,我們祖先的高齡一則壽命更長,二則更富有內涵,三則更不簡單。
? ?現代人歡呼醫學進步使人的平均壽命延長,這是沒文化的無知的歡呼聲?!饵S帝內經》出于漢代,明確記載”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拔覀冏嫦鹊膲勖毡檫_到了“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水平。我們的祖先在兩個指標上遠勝于今人,第一是壽命的長度,“天年”是一個明確的歲數的概念,即 120歲,這個定義稍微復雜,所以不展開說明換算方法,若有興趣者,可以聽《國學堂——中國文化太美之梁冬對話徐文兵之《黃帝內經》——我們的祖先普遍活到120歲,叫做“盡其天年”;第二個指標是“動作不衰”,晚年生活非常的健康、自主,不需要養老院,更不需要插那么多管子。
? ?書歸正傳。“大老”的第一個內涵是高齡;第二個內涵則是德性高。
? ?關于伯夷和太公的德性修養,史書上有詳細記載,簡要說來,伯夷“求仁無怨,得圣人之清”。他的修養到達了內心非常清凈的境界,真正做到我心光明,做人做到透明的程度。“求仁得仁,何怨之有”,他的內心沒有絲毫怨氣。他為了父親的“心”愿,退讓王位,遠走他鄉,到野蠻地區過著披發文身的生活,最后還餓死在首陽山,就這樣的一個人生巨大的落差,他能做到毫無怨言——不埋怨父親,不埋怨親兄弟受寵奪愛,不埋怨老天,不埋怨命運,不埋怨運氣,不埋怨武王不納諫,不埋怨一生艱苦沒有功業,不埋怨自己吃虧了——試問,世人誰人能做到?
? ?太公的德性體現在“待時而興,為帝王之佐”,他的德性修養可以達到“斗天斗地”的地步,當年,武王伐紂的總動員大會上,按照當時的慣例,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占卜儀式,結果卻顯示為“大兇”,八百諸侯一時震動,武王甚至想再次推遲決戰時間,這時候作為“伐紂總司令”的姜太公做出了令所有人大吃一驚的舉動,他把神圣的占卜臺子掀翻,大聲說:“不過是沒有生命的龜甲蓍草而已,怎么能相信它而不信天命呢,出發!”結果呢,大家都信服他的話,這就太了不起,不是嗎?敢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話,可能一個愣頭青也做得到,但是,做出這樣的舉動而大家都信服,愿意相信你,這就不僅僅是智慧和膽量的問題——試問,這樣的德性修養誰人能做到?
? ?這樣的“大老”——高齡,高德,孟子稱為“天下的大老”,什么意思呢?指影響力——完全依靠德性而非金錢和權力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如果放到今天的國家范疇里,叫做軟實力,如果放到今天的商界范疇里,叫做品牌。這種影響力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時間性,第二是實踐性。
? ?先說第一點,這種影響力的時間性體現在,它是集義所生,是用足夠長時間的積淀而成,不是一蹴而就,不是“義襲而取之”。這一點很好地體現了時間價值。時間價值是任何一種其他要素無法替代的永恒的價值——時間是單向的,時間面前,沒人也沒有其他方法抄近道,必須行不由徑,必須老老實實走過了這段時光。
? ?第二,這種影響力的實踐性體現在,它是行為而不是理論。德性是生命的學問,不是書面的學問,意思是說,德性看是否知行合一,德性拒斥高談闊論。能說的高人從來不缺,但是,能用于自我要求、反求諸己,砥礪踐履,這樣的德性是人世間的精神瑰寶。我常說,為什么師父的教訓有說服力,同樣的話出自他人之口就很可疑?這就是人格作為背書的影響力。如果單純的道理能夠起到教化的作用,那就天天電視廣播視頻媒介里播放《論語》不就好了?可見,單純的道理是打動不了任何人的。如果不是生命的學問,如果僅僅是書本的學問,不僅無益,反而有害。眼下,國學熱興起,這是好事,但是,不能把國學當成知識,或者考試的學分作為手段,這樣的學習毫無成效,倒是要多出來很多滿口仁義道德的偽君子。 真正的中國的學問是生命的學問,是切己體察的學問,是為己之學,是完善自身人格的歷程之學,是傳幫帶的學問,不是吟誦記誦引經據典的掉書袋的知識之學。
? ?“天下人的大老”做出的立場選擇,就屬于“關鍵人投票”效應,用中國話說來就是“德高望重,人心系屬”,大家都愿意相信你,愿意跟著你走,出現任何結果,我都愿意接受。固然,大家跟著你是懷著美好的愿景和希望,但是,如果結果不盡如意,我也不會后悔,就是這樣一種選擇,這樣一種信從。孟子說,這樣的大老,可以比喻為天下人的父親。試問,天下的父親都歸依到文王那兒了,作為父親的兒子,會選擇背棄父親而跑到別的地方嗎?
? ?張居正先生講解說,自古以來,國家最難得的莫過于得到老成之士,這個道理可以通過商朝滅亡和周朝的興立過程得到驗證。商紂王時,三位賢人——箕子逃亡朝鮮,微子裝瘋賣傻,比干遭到剖心而死——這時候,武王說,現在可以討伐商紂了。這個戰略決策的依據值得今人深思,奧妙就在孟子這一節講述的道理里面。周朝呢,二老來歸,就是周朝興立的標志性起點。
? ?養賢是國運關鍵決策。現代社會而言,養賢是企業關鍵決策?,F代生活中的個人而言,養賢是人生幸福的關鍵決策。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
《孟子與離婁》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