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于我來說,讀完久久無法忘懷,想寫點什么卻又不是從何寫起,怕一旦寫了,反倒失了了這份心緒,也怕褻瀆了作者的靈魂。懷著敬畏之心,寫些個人陋見,給自己以作紀念。
此書是蕭紅所著,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小娃娃時代自己所生活的呼蘭小鎮的風土人情。如果說什么讓我有這份敬畏之心,一個是文章的基調“我的家是荒涼的”,讀來不僅心生嘆息,但是又用孩子的心去看待世界,看那如沼澤的大泥坑子,那活靈活現的扎彩鋪子,還有瞬息萬變的火燒云等,讀來又讓人覺得詼諧幽默。記得小學時期一篇要背誦的課文《火燒云》,讀到這本書,方知道是其中一個章節的描寫。這些都足以讓我敬畏。
感情細膩的筆觸,描寫著生活的小鎮。如地圖的刻畫著兩道街,詳細的描寫著那大泥坑子帶給人的歡樂和無奈,那淹豬肉與瘟豬肉的爭辯,那鄰里之間的家長里短互留情面,都刻畫的入木三分。還有那孩子們爭搶的大麻花,那走街串巷的賣貨郎,以及熱豆腐就是奢侈品的渲染,都給人詼諧幽默的語氣,但是卻又深刻的刻畫著人性。寧愿每次遭了災去抬車抬馬,也不會有誰去提議擔了土去填了它;過路人告訴泥坑旁邊的住戶讓人家出讓院墻,人家說我應該在墻外種上幾棵樹,方便你們攀著過;寧愿自欺欺人說是淹豬肉,也不愿承認瘟豬肉;寧愿動手打說了真話的孩子,也不愿讓別人聽到瘟豬肉的字眼。人性無處不體現。
那兩道街的布局也介紹的極具畫面感,如牙醫店,李永春藥店,扎彩鋪子,豆腐坊等等。這些描畫會讓你感覺自己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市,每個門店做著什么營生一目了然。以為是描景寫實,錯了,也會寫人生感悟。牙醫的廣告太過醒目,反倒讓人心生畏懼,議論紛紛,得不到認可;李永春藥鋪的膏藥,不管是否對癥,主要是耐用,用的夠久就覺得實惠;那扎彩鋪子做出來的馬牛羊,做出來的金童玉女搖錢樹,全是燒給死人,在外人看來,死了什么都有了,而扎彩匠人覺得死了什么都沒了。他們都是承受著生活的苦痛,但是依舊堅強生活的人。
如果說什么是溫柔的,那一定是親情。渲染親情,就從大戲臺開講。說來唱大戲也是呼蘭小鎮的一大特色。這特色主要從親人的齊聚,欲說還休的生疏后,又有欲語淚流的離別,但是都是報喜不報憂的。大戲臺底下卻更是熱鬧非凡,西家女兒東家郎,終是配對成成雙。遠道而來的幾家車夫其實都不記得唱過什么戲的,確也大多不會離去,寧愿露營在外,也要等最后一場戲散場,想來這大戲到是無幾人聽得,但是熱鬧卻讓人都聚攏了來。
整個小鎮概貌描述完后,就開始講蕭紅自己家。每章節都以“我的家是荒涼的”開篇,奠定文章悲涼的基調。當然也有溫情,跟祖父在花園種花,在儲物室開辟新的冒險地,發現姑姑們的寶藏,看到父母的過往。晚上還會跟著祖父背詩。這只是小孩子的溫情。而大人們呢?粉條坊,吱吱呀呀的破茅草屋在風中顫抖著,到了雨天,房頂上都會長出蘑菇;馮歪嘴子家屋外比屋里還冷;而有二伯,壓根沒有家,居無定所。
現實的殘酷遠非于生活的艱辛,以及鄰人家的嘲諷。更多的是封建思想的壓迫。印象深刻的小團圓媳婦,明明12歲的年紀,確要告訴別人14歲,原因是她長的太高了,而別人卻覺得應該15了,一定是隱瞞了年紀;每天遭到婆婆毒打,婆婆還到處說誰家媳婦一天不打七八頓,我也就晚上打她,誰讓一打她就哭喊的;她遭到虐待想回家的時候,卻別人說是妖怪,非要跳大神不行。終于見了人大大方方的小團圓媳婦,沒病的她被告知生了重病,惹了妖怪。最終決定按照偏方洗滾水澡,在那染缸里站著,熱水澆下來,像紅紙一樣,她扒著缸沿往外跳,最終沒有跳出來,那染缸像極了封建的世俗,扼殺了她最后一點希望,她就認了命也喪了命。起初健健康康的大方的小姑娘,最終香消玉殞,還被人渲染是妖怪。常言說流言蜚語殺死人,也就如此吧,小團圓媳婦,在尚未盛開的豆蔻年華,就結束了她苦命的一生。
難道生活全部就是悲涼嗎?有二伯仇恨東家,雖是個管家,視野確以主人自居,被父親揭短之后,時常偷竊報復。而跟有二伯一樣地位的老廚師,確以下人自居,從不過多言論什么事。而有另外一類人,他們熱愛著生活,熱愛著生命。兢兢業業的經營自己的生活,不去湊那些沒教養的熱鬧,也不去評論他人,彷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就是馮歪嘴子。馮歪嘴子很有魅力,堅強的生活著,熱愛著這個小城,看到我在墻頭每次都給我一份年糕,他喜歡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所以大眾情人王大姑娘就這樣愛上了馮歪嘴子,跟他一起吃苦,為他生了孩子。馮歪嘴子也很疼愛媳婦,每次都會勸她多去休息,懷孕了不讓她做任何伙計,買了足夠的雞蛋補養身體等,這些小細節,都說明馮歪嘴子不像封建階級中那些被壓迫反倒壓迫別人的人,他已經成為自己思想的主人,尤其尊重女性。在王大姑娘生完第二個孩子病逝之后,而他卻帶著剛出生的小娃娃堅強的生活著,看到大娃娃已經會牽著驢去飲水,在夕陽的他站在門口,笑開了花,覺得生活有了盼頭。馮歪嘴子,熱愛著每一次生活給予的希望之光,是那個年代最有閃光的人物。
蕭紅那個動蕩的年代,能夠像馮歪嘴子一樣生活,就是對人生最大的考驗。畢竟滿目的悲涼,心生希望是多么的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