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無時無刻不在做決策,有的決策可能只是決定晚上吃什么,而還有一些決策能夠決定你后半生的到底能否幸福。我們小時候很多事情都是父母來幫助我們做決定,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事情父母沒辦法幫我們下決定,我們只能靠自己來做決策。
很多人可能都還有印象,排列組合好像是高中時數學課的內容,但更多的人不知道排列組合還是一個重要的思維模型,能幫助我們提高決策質量。
什么是排列組合
排列組合的目的就是研究給定要求的排列和組合可能出現的情況總數,其基本原理包含分類和分步這兩個,核心點是要保證每步都是獨立的,分類明確,層次清晰,不重不漏。很多人看到這些官方的概念的第一印象就是看天書一樣,但是不要著急下面有兩個例子,看完了再回過頭來看這句話可能能明白了。
例子一:假設我要從青島去北京,如果按照交通工具來分類,天空有2種,海洋有3種,陸地有4種,請問一共有幾種交通工具可以選擇?答案很簡單 2 + 3 + 4 = 9 種交通工具。這就是排列組合的分類,對應的是加法。
例子二:我已經到了北京需要回青島,但是突然有事情,需要先去天津一趟,然后再回青島。北京到天津的路線有2條,天津再到青島的線路有4條,請問一共有幾種選擇?答案也很簡單 4 x 2 = 8。
原則
如果排列組合沒辦法保證不重不漏,對于考試來說則會扣分,而對于決策來說其效果估計要大打折扣。所以為了做到之前說的不重不漏,排列組合有個原則,那就是先按性質分類然后按過程分步,簡單來說就是先組合后排列或先分類后分步。
在生活上如何使用?
要掌握排列組合原理并不難。真正困難的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于幾乎每天都引用它。——查理·芒格
原理已經明白了,但真正的難點就像芒格老爺爺說的那樣是如何在生活中使用。排列組合按照難度有3個級別,難度從簡單到復雜是一維組合,二維組合和多維組合。
一維組合
生活上的決策可以使用一維組合進行排列組合的,常見的有兩類,第一類是有明確的順序,第二類是按照程度來分類。
我們先來說第一類具有明確順序的決策,例如讀書,我在之前沒有使用排列組合的時候,總會在找書過程中花了過多的時間,而且書讀完就扔,看起來好像很努力,但最后書的內容一點沒留下。后來根據排列組合思維模型,規劃修改了自己的讀書流程:確定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 找該領域經典的書目 -> Kindle 閱讀 -> 高亮劃線 -> 整理書籍內容思維導圖 -> 整理讀書筆記 -> 應用。這樣每一次讀書就是走一遍這個流程,而且我也知道應該在讀書后的內容多花時間。這樣整理后,讀書的效率變高了,并且還讓知識變得更加牢固。
另一類的事物是能夠按照程度來排列組合。例如,不同工作需要感性對比理性的程度的關系。
有些職業更需要理性判斷,從業人員就應該注重邏輯,推理等方面的鍛煉。而另外一些工作需要感性來幫助,其從業人員就應該在情感,同理心,感受力等方面多加鍛煉。很多工作不如意的悲劇都是發生在,一個理性的人做了感性支持的工作,而感性的人做了需要理性支持的工作。
二維組合
符合二維組合的事物在經典的理論中經常能見到,這種組合可以使用坐標二分法或2x2矩陣來展示。下面舉一些例子大家應該就能領會,就不做過多的解釋了。
時間管理中的重要緊急四象限
將領問題中的聰明勤奮四象限
霍華德·馬克思的《The Most Important Thing》中關于方法收益四象限
最后再補充一個有興趣和有用之間的事情如何抉擇的四象限
多維組合
很多決策只有一維組合和二維組合是不夠的,而是有多因素和多選擇的,這就需要多維組合來幫忙了。其結構類似于Excel的表格,橫軸填入選擇,縱軸填入因素,而中間的內容填入結果信息。其實很像上學時候的課程表一樣,橫軸是星期幾,縱軸是時間,內容是上課的名稱。
這里再舉一個發生在工作中使用多維組合的例子,作為產品經理繪制原型圖的時候,有很多的控件會根據用戶角色狀態和用戶輸入內容的不同會呈現不同的結果。如果光靠大腦經常會遺漏某些情況,這時我通過排列組合的方式羅列出所有情況對應的狀態,每做完一個,就在內容去打一個對勾。效率提升了很多,也不會遺漏掉某些情況。
總結
排列組合雖然是數學中基本概念,但同樣也是一個非常好用的思維模型,最大的效果就是能夠提升決策的質量。其原則是先排列后組合,通過之前的例子可以看出,我們都是先把屬性羅列,在進行組合操作,這樣不容易出現遺漏的情況。在生活中常見的使用排列組合的方式有3種,一維組合,二維組合和多維組合。
排列組合除了能提高決策質量,而且很多的創新也是通過排列組合催生出來的,例如電話 + 操作系統 = 智能手機,自行車 + 移動支付 = 共享單車。再比如破壞性產品的創新方式也是將產品的屬性拆解開來,然后重新的排列組合形成新的產品,然后找到對應的用戶,然后不斷發展,最終顛覆原有產品的過程。
人生本來就是在不斷的決策,將所有的情況都羅列出來,然后再分別去分析的過程,比直按照本能思考更加有效,而且通過排列組合更能發現很多原來只靠本能思考而忽略的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