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掌握排列組合原理并不難。真正困難的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于幾乎每天都引用它。”——查理芒格
一、排列組合基本原理
排列組合是數學中的基本概念,也是概率的基礎。
排列:從n個元素中取出m個,進行排序。
P(n,m)=n(n-1)···(n-m+1)=n!/(n-m)!
組合:從n個元素中取出m個,進行組合。
C(n,m)=P(n,m)/m!
區別:排列有順序,組合沒有順序。
因為時間比較久遠,所以可能有人看到這個公式就頭疼,其實也很簡單,舉個例子。
有1、2、3、4、5,五個數字,任意取3個數,有多少種取法?可以組成多少個數?
組成數字(排列):P(3,5)=5x4x3 = 60 個數字
取法數量(組合):C(3,5)=60/3x2x1 ?= 10 種取法
排列組合主要是為了研究可能的情況,一般原則是先選元素(組合),后排列。
排列組合的基本原理也很簡單,就是分類和分步,對應加法和乘法原則:
比如從北京到上海,飛機有5種選擇、火車有4種選擇、汽車有3種選擇,總共有幾種選擇。
這就是分類,運用加法原理,5+4+3=12種選擇。
比如從北京到廈門再到上海,北京到廈門有5種方式,廈門到上海有4種方式,總共有幾種選擇。
這就是分步,運用乘法原理,5x4=20種選擇。
排列組合訓練的是分類和分布的基本技能,重點是保證每步獨立,達到分類標準明確,分步層次清楚,不重不漏。
基本原理非常簡單,相信讀書的時候數學不好也看得懂。
二、排列組合思維方式
和復利模型一樣,排列組合模型不僅是一種數學工具,也是一種可以提升我們決策質量的思維方式。很多時候,影響決策的因素很多,通過分類、分步,就可以形成不同的排列組合方式。
1、最簡單的,一維的排列。
很多時候,一根直線就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很多問題。
比如很多事情都是有順序的,學習在線課程的流程:產生學習的欲望——尋找學習平臺——搜索目標課程——選擇目標課程——學習課程——強化學習內容。這樣按照順序去拆分,就能更容易去思考我們的重點任務,以及具體要做什么。
比如很多事情都是有程度的。一些項目對運氣和技能的關系如圖:
有些項目只能靠技能,靠技能的就多學多練。有些項目只能靠運氣,靠運氣的就少瞎折騰。
很多悲劇的來源是在靠技能的項目上想靠運氣,很多悲劇的來源是在靠運氣的項目上想考技能。
2、稍難一點,兩個元素組合。
坐標二分法(也可以叫2x2矩陣),兩條線,就能形成一個直角坐標,應用這個直角坐標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很多問題。
比如經典的時間管理問題:按重要和緊急程度
這種方法在經濟學、心理學經常用,如果你記住了這個模式,那么你只會這個模型。如果學會用這種組合的方式去思考問題,還有很多種玩法。
比如經典的人事問題:按聰明和勤奮程度。
再比如,有用和有趣。我們應該怎么選?
最美好的是“有用又有趣”,但是很難碰上。
最次的“無用又無趣”,但是還是很多人做比如煙鬼、吸毒。
所謂選擇,其實是在“有用無趣” 和“無用有趣”之間選。通常人都想做自己喜歡又能賺錢的事,所以如果工作做得不好,會把它歸因為自己不喜歡。但是其實不是,不是不喜歡所以做不好,而是做不好所以不喜歡。
事實就是這樣,如果做不好,真的很難喜歡。而很多時候,我們會以為自己喜歡一個東西,只是因為還沒有真的嘗試,沒有遭遇過挫折。遇到點挫折就想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的人,去做“以為”自己喜歡的事的時候遇到挫折之后,通常同樣容易放棄。
再比如,年輕的時候應不應該在乎金錢?
如果年老不在乎錢,那么年輕的時候在不在乎錢都無所謂。
其實最慘、也最常見的是年輕的時候不在乎錢,年老的時候放到在乎錢了,因為這個時候通常來不及了。年輕的時候不在乎錢的人,在賺錢這件事上花的心思肯定是不如在乎錢的年輕人,相應的,在乎錢的年輕人賺錢的能力平均肯定是更強一些。所以不管老年的時候在不在乎錢,年輕的時候在乎錢都是更明智的選擇。
更多坐標二分法的案例,可以加我的知識星球,里面會放非常多的案例。
3、更難一點的,多個元素組合。
多維權重法。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通常不是因素、也不是是兩個因素,而是很多因素交織在一起,我們需要把這些因素盡量考慮進來,然后分析不同因素的占比和相互影響情況。
比如拿到幾個offer,或是有想買房應該怎么選,或者找對象應該怎么選,這些都是有多個元素需要考慮。比如買房,通常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價格、地段、戶型、面積、配套環境、小區物業等等。如果你想記住這些所有的因素然后比較,就會比較困難,這時候就可以弄一個“多準則決策”的表格,然后填上對應的條件,然后進行對比就容易多了。決策的質量也會更高。
先來定性分析,打鉤表示更好。
因素 ?房子A ?房子B
價格 ? ? ?√?
地段 ? ? ? ? ? ? ? ? √
戶型 ? ? ?√?
面積 ? ? ?√?
環境 ? ? ? ? ? ? ? ? √
物業 ? ? ?√ ? ? ? ?
從上面的表格來看,A相對可能比B更好。
但是有人說,這不對,我對地段和環境比較看重。那也沒問題,如果要更精準一點,可以定量分析,根據自己的需求給各個因素加上權重,然后根據權重打分。
因素 ?權重 ?房子A ?房子B
價格 ? ?10 ? ? ? ?6 ? ? ? ? 5
地段 ? ? 9 ? ? ? ? 4 ? ? ? ? 9
戶型 ? ? 6 ? ? ? ? 5 ? ? ? ? 4
面積 ? ? 5 ? ? ? ? 4 ? ? ? ? 3
環境 ? ? 9 ? ? ? ? 3 ? ? ? ? 9
物業 ? ? 6 ? ? ? ? 6 ? ? ? ? 5
這樣根據權重就容易算出那個相對可能更好,肯定比只憑感覺得出來的結論會更有底一些。
再比如,瑞·達里奧在《原則》這本書中提到的“可行度加權”的決策方法,就是用的這個思維。達里奧認為,對那些能力更強的決策者的觀點賦予更大的權重,給予更多的重視。簡單來說就是,在做決策時,看看你自己和你的團隊,誰最有可能是對的。
在達里奧的橋水基金,每個人觀點的可信度都被記錄在案并接受系統性評估。運用“可行度加權”比領導者個人決策,或者一人一票貌似公正地表決相比,更能作出正確的判斷。獨斷專行,容易陷入偏激,一人一票,更容易遠離事實而不是更接近事實,認為每個人的觀點都一樣重要,是有害且愚蠢的。
再比如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本質就是一種多維組合思想,把不同的跨學科的知識匯集在一起,解決一個問題。不同問題,不同學科占的權重不一樣,綜合起來考慮問題就更全面,正確概率就更高。
一個大問題,可以分解成很多相關元素,這樣方便我們看清楚整個問題,然后找到關鍵點,從關鍵點入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元素組合在一起,可以對一個問題看得更全面,避免陷入查理芒格口中的“鐵錘人”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