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香樓是一幢早期建筑,沒有院墻,沒有物業,管理差亂,早成了附近的一大難題。背地里人們早已將這里喊成“熏臭樓”。
大樓沒有幾分特種兵的特質,想從里頭出來或者從外邊進入,還真有點困難。樓里的居民把這里的樓道戲稱為“死亡訓練營”。快遞小哥只要一看是這幢樓層的物件,總會先左手拎起雙腳褲管,吊起小心臟,右手提著打開手電筒的手機,才敢“獨闖”,仿佛探險龍潭虎穴。
當雙腳踏入樓道,便能感受到樓道里“別有一番風韻”。樓道里黑乎模糊,如果不竭力瞪眼并不容易辯認事物。由于常年路燈無人維護,早已銹痕斑斑,圓形燈蓋脫落卻又含著一絲在天花板上,給人搖搖欲墜的感覺。腳剛踏上便隱約觸碰到東西,低頭借著手機光線,才能看清原來是半輛孩子的塑料玩具車。挪開玩具車剛要抬腳落實,卻軟綿綿的什么,只聽“吱”的一聲,也許是耗子,碰撞聲音四起。前面似乎隱匿著一位大漢,近到身旁才發現原來是個大柜子。煤球、破沙發、衣架、爛褲頭,甚至假牙,在手電筒的光線下,讓人以為進入的不是樓道,而是城市的下水道。
這樣的環境,說實在根本不適合人居住,所以原來的房主基本搬出,都是些短期打工者或暫時無住房者的臨時寄居地。他們也就不太管四周是怎樣的狀況,門一關外頭與我何干。當然能走的,不會繼續留下來。
這樣一個臟亂不堪的地方,落到誰頭上都唯恐避之不及,更別說去負責、管理。
要命的是“創建文明城市檢查工作”,將進行明查暗訪。這一處窘境,只要一檢查到,摘牌不說,連累主管挨批、掉帽子是順理的事。街道里高度重視,幾次會議后還是沒有結果。因為歷史原因這里一直成為三不管地帶,大家相互扯皮推諉,才導致這樣的凌亂不堪。如此這般,哪位愿意頂雷?
幾次強行清理都遭到居民不大不小的反對:一個是執法的強硬惹來暫住民眾的不滿,一個是確實一些大件物品無處堆放,惹來房主煩心。進展迅速緩慢,但是衛生有所改觀、樓道路燈亮堂了。
最終壓力落到街道居委會主任張大媽身上,一個不入流的小芝麻卻得頂起大西瓜。
這天,張大媽牽著小孫子,一個五歲大的小男孩。孩子大眼圓臉,胖嘟嘟的仿佛一只逢松的玩具熊。
張大媽走訪了幾位刺頭戶,好不容易把幾戶相邀到馨香樓前的一處榕樹下。
“張大媽,您說的我們都了解,只是一口氣的事。清理好好談,有必要大呼小叫嗎?”一位壯實的漢子,第一個開腔。“就是,搞得我們大家好像不屬于地球似的。雖然我們是打工者,但是我們也有為這里做貢獻吧?”一個年紀大點的也附和著。“就是,就是??”似乎一句話激起千層浪,大伙群起激揚。張大媽也認同他們的想法,確實有時執法者在執行公務時,過于以自身工種為依托來吼喝他人,卻沒有意識到自己這種優越感卻對他人是一種傷害。
“我想這樣吧,你們的想法我可以傳達,工作態度上確實應該注意一下。尊重別人也就是尊重自己,這點沒問題。”張大媽坦誠地說著。
面對著幾位有著巨大物件堆放在樓道里的房主,張大媽也給予安排。將其中一位沒有人租住的房間收拾下,把這些巨大物件整齊排放在里面,這樣這個房間的房租也解決了。張大媽安排合情合理,大伙也沒理由再鬧了。
正說著,突然張大媽發現,小孫子不在自己身旁了。大伙一急,群起幫忙找孩子。
“找到了,找到了,在這里,在這里,在樓道里。”大伙一起沖進樓道。孩子正拿著一把小鐵鏟,鏟著墻上的小廣告。看見大伙進來,孩子嘟囔著:“林老師說看到要把這些小紙片弄掉。”孩子的天真樣讓大家都笑了,不過笑完后,大伙卻都又不說話了。
一群成人與一個幼稚的孩子相比,成人似乎被更多的功利所包圍。
張大媽牽著孫子凱旋而歸。
“好孩子,想奶奶獎勵你什么?”“奶奶,我要望遠鏡。”祖孫倆牽著手,甜甜地笑著。
一元小說訓練營,045孤獨一刀。
(第二次作業:樓道、男孩、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