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不喜歡給別人分享東西......”
“我女兒不會讓著弟弟......”
“我兒子會搶小朋友的玩具......”
這是很多媽媽們都遇到的問題,但孩子不分享真是個“問題”嗎?它有多嚴重呢?
“把你的玩具給小朋友玩玩吧?!?/p>
當你對孩子說這句話的時候,你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嗎?
“這是我的玩具,不給你玩!”
當孩子說這句話的時候,你知道應該怎么對待嗎?
“我的,你的,我們的……”當寶寶開始使用這些關系代詞時,說明他的物權意識正在發展中。
有一首美國兒歌《幼兒所有權法則》特別有趣:
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
那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不會看來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積木,所有的積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來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處時,它自動變成我的;
如果東西損壞了,那就是你的。
這首兒歌反映的正是寶寶們有趣的物權觀念。
培養孩子的“物權”觀念,能夠讓孩子學會區分自己與他人的界限,逐漸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對孩子順利步入社會,在交往中受到歡迎有著積極的意義。
那么,每個年齡段的寶寶的物權意識究竟有著怎樣的不同?父母該如何應對呢?
0-1歲:我的東西誰都可以玩
順順8個月了,一天阿姨帶著哥哥來家里玩,哥哥看到順順的足球,非常紳士地問:“我可以玩你的足球嗎?”媽媽連忙回答:“玩吧玩吧,順順還不知道護東西呢!”看哥哥把足球踢上踢下,順順也高興地手舞足蹈。
寶貝這個階段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身體,努力弄明白自己的身體是自己的,動作是自己的,至于身體之外的東西,我暫時還顧不上,所以孩子的東西誰都可以玩。盡管如此,孩子還是喜歡有同伴的環境,看到別人玩,他也會高興地大笑,他會明白“原來這個可以這樣玩”。
圖片發自簡書App
1-2歲: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小區里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1歲多的潤潤看到大哥哥玩的玩具車,拿著就走,嘴里還喊著:“潤潤玩,潤潤玩!”大哥哥連忙跑過來說:“這是我的!”拿走了玩具車,潤潤委屈地大哭起來,又試圖去拿,被奶奶抱開了。
這個年齡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獨立意識,也能區分出自己和別人的關系,但是還分不清楚“你的”“我的”的界限,在孩子的心里,只要喜歡的東西,就可以伸手拿。所以父母要多告訴孩子“這是哥哥的,不是潤潤的”。慢慢地,孩子就會建立起“你的”“我的”的界限。
有時候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東西,內心會有些失望,甚至哭鬧,其實孩子失望的過程也是感受“你”“我”的界限的過程。父母只需要安撫孩子,讓他接受這種小小的失望。
另外,要讓孩子明白“借用”的概念,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去別人家里做客或者要玩別人東西前要先詢問,經過別人的允許才可以玩,而且玩完了要記得歸還并且致謝。
圖片發自簡書App
2-3歲:我的東西你不能碰
迪迪和媽媽都熱情好客,經常邀請小朋友到家里來玩,可最近不知道怎么了,小朋友來了,不管玩什么玩具,迪迪都會第一時間把玩具拿走,并大聲說:“這是我的!”去小區廣場玩也是,什么玩具都看得緊緊的,不肯分享。爸爸媽媽擔心孩子這樣交不到朋友,很著急,告訴迪迪不可以如此“自私”。但迪迪仍然我行我素。
2歲以后,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因此想捍衛自己的權利,開始進入了“物權敏感期”,對于孩子的這個特殊時期,想給父母以下幾點建議:
? “物權期”是所有孩子都要經歷的一個階段,可能有些孩子表現強烈些,而有些孩子表現溫和些。父母對孩子的這一表現要采取尊重并接納的態度,要知道,這是讓孩子明白自己與自己的物品之間的關系的最好機會。告訴孩子,他的衣服、玩具、圖書等都屬于孩子自己,自己要管理它們,并有權決定是否分享。只有孩子擁有了物權安全感,才能獲得良好的自尊,也才能更好地分享,避免給孩子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簽。
? 可以鼓勵和倡導孩子分享,也可以為孩子做出分享的榜樣,讓孩子感覺到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絕對不能強迫孩子,也不能給孩子提條件或者增加任何壓力,更不要為了成人之間的面子而替孩子做主把孩子的東西贈予別人。決定是否分享是孩子的權利。
? 有一些成人喜歡逗孩子,經常拿走孩子最心愛的玩具,看孩子大哭的反應,覺得“好玩”,這其實會嚴重損害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不要顧及成人之間的面子,要堅決加以制止。
? 給孩子一個專門的柜子或者抽屜,讓他存放自己心愛的物品,如果遇到小朋友來做客,可以提前跟孩子打好招呼,允許孩子把自己最心愛的玩具收起來。
? 如果孩子愿意分享食物或者玩具,成人不要拒絕,要欣然接受并稍微夸張地告訴孩子,非常喜歡,或者很享受孩子的分享。
尊重孩子的不分享
相對于物權期表現強烈的孩子,其實表現不那么強烈的孩子也需要引起父母的關注,避免孩子會產生“假意分享”,如果分享不是孩子內心的真實表達,而是希望討好大人,或者父母語氣中有強迫的意思,讓孩子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去假意分享,這會造成孩子對自己的東西沒有安全感,不能很好地度過這個階段,也會使得物權期有所延遲。
東東就是一個這樣的孩子,媽媽一直要求東東分享,東東每次有小朋友到家里來做客,都表現得很大方,可是慢慢地,媽媽發現了東東眼神里的不情愿,而且有時候小朋友來做客時,強行拿走東東的東西,東東也不敢反抗,很委屈的樣子。
媽媽及時洞察了這一點,幫助東東重新度過這個階段,不管誰到家里來,玩東東的玩具,必須經過東東的同意,而且媽媽告訴東東,自己不想分享的東西,可以大聲地表達出來,這是屬于你自己的東西,你有權決定是否分享。媽媽尊重的態度和做法讓東東有了安全感,順利地度過了這個階段,接下來的分享都是很快樂而心甘情愿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3-4歲:我的可以分享給你
浩浩、軍軍、嘟嘟、牛牛4個小朋友同住在一個小區里,為了給孩子創設同伴分享的環境,這4個家庭經常一起出去游玩,每次都多帶一些吃的、玩的讓孩子們互相分享,成人之間也經常分享一些用品,給孩子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剛開始的時候,軍軍并不太愿意分享,這幾個家長也達成一致,絕不強迫孩子,同時每次還是很尊重地分享給軍軍,軍軍分享著朋友分的吃的、玩的,慢慢發生了改變,也喜歡分享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4-5歲:幼兒園的東西是我的
多多上幼兒園了,特別喜歡幼兒園的供角色扮演的小房子,因為在里面可以表演做飯。一次,多多正在玩的時候,另一個小朋友笑笑也跑過來想一起玩,多多見狀,一下把笑笑推出去,嘴里說著:“這是我的?!崩蠋熓紫劝参苛诵πΓ缓笞叩蕉喽嗌磉?,告訴多多:“多多,幼兒園的東西是大家的,小朋友們一起玩的,你們可以輪流玩,不可以推小朋友,好嗎?”多多點點頭。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獨占幼兒園的玩具,會大聲斥責孩子,認為這是“自私”的行為,現在的家長非常警惕孩子的自私,但是有時未免有些矯枉過正,給孩子貼上一些負面的標簽。其實孩子物權意識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孩子理解“我們的”“大家的”概念也需要一個過程,尤其是孩子剛入園的時候,家長和老師要多次重復告訴孩子“幼兒園的東西是大家的,大家都可以玩,但是玩的時候要有秩序,排好隊,輪流玩”,漸漸地,孩子才會建立起“我們的”“大家的”這樣的概念。
圖片發自簡書App
5-6歲:我的東西愿意分享給需要的人
晶晶從幼兒園回到家就翻箱倒柜地找東西,媽媽問她找什么,她非常認真地告訴媽媽:“我們幼兒園有一個放閑置玩具和衣物的地方,我長大了,有很多不用的玩具和不穿的衣服,還有小時候看的圖畫書,我想分享給那些需要它們的人,讓衣服和玩具再次擁有新的主人。這樣它們就可以再次發揮作用了?!眿寢尨罅χС峙畠旱南敕?,和晶晶一起收拾小衣服、玩具、書籍等,把這些物品悄悄地放在幼兒園里閑置物資的角落。晶晶覺得很開心。
5歲以上的孩子,自我意識和社會性都在發展,分享也開始擴大到更大的范圍。愿意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父母可以經常帶孩子去做義工,或者多帶孩子去看一些需要幫助的人,相信孩子會非常樂意參與,并學會向他人伸出溫暖的手。
知道了孩子在物權意識上的發展規律,你一定不會再冤枉孩子,輕易說他“小氣、自私”了吧?
愿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