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一個小地方來到一個不算大的大地方生活,回家的次數不多,平均兩個月回家一次,也就是一年六次左右,一共在家的時間加起來約摸30天不到。我想,好多在外地工作生活的人該跟我有一樣的經歷,每逢節(jié)假日回家,回家時間不長,來回匆匆忙忙。今年例外,今年一個月回家的次數都已經超過了以前一年的次數,家中有事,需要回家,所以一起出門比如聚餐比如逛街的機會就會多了不少。
回家后不可避免的也是行程之一的便是逛街,小地方的逛街不是大地方,沒有那么多的shpping mall,沒有那么多的百貨商店,有且只有街上那幾家熟悉的門面店,有衣服鞋子美發(fā)床品窗簾等等,店不多,但是店很大,商品很豐滿,品種繁多,選擇的空間依舊很大,老板都是熟人,大家好久不見聊聊天倍感親切。
今天我們來到家人經常逛的那家鞋子店,老板依舊豪爽客氣,不是因為跟家人熟悉,而是本性,由于跟家人熟悉,所以更加爽氣,大伙聊起天來。
就在我們一起試穿鞋子的時候來了四個人,一個年長的中年婦女,瘦瘦的,長頭發(fā),一個年輕的媽媽,不瘦,扎辮子,一個年輕的爸爸,抱著寶寶,進店后把小男孩放下來,門外還有一個人,年長的中年男人,該是孩子的爺爺吧,在停車,車子是很老很土很久的山西牌照的捷達。
進店的一家四口清一色普通話。
奶奶:有小男孩穿的鞋子嗎?
老板:有啊,你看最口邊那些,是今年的新款,福建的鞋子,挺好的。
媽媽:有多大的啊,試試看唄。
老板:26-30,我拿一雙你們穿穿看。
試穿完畢,大概是大小顏色都很合適吧,而且一踩就有亮燈,小孩很是喜歡,原本穿的一雙紅色網面鞋已經濕透了,估計是在雨中玩耍濕了鞋子才過來買鞋子的吧。
奶奶:這個鞋子多少錢啊?
老板:福建鞋子85。
奶奶:便宜一些唄,還要85啊,我們在蘇州都買不到這么貴。
老板:這個鞋在蘇州市里起碼120,要是蘇州便宜你們去蘇州買就是咯...
奶奶:我們腳上這個才60...
老板:你家這個鞋子批發(fā)25一雙,我嫌不好賣不動,我都不愿意拿貨。
奶奶:我們家就在北頭哎,我們以前經常到你家買鞋子的,以前鞋子質量又不好,還要這么高價格(方言:該是為了要價還價吧,抑或是普通話不知道怎么接下去了)
老板:喲,你們在蘇州啊,那你們去蘇州買好了,我們只做家里這邊的生意,蘇州的生意可以不做(老板傲氣了,老板的性格不喜歡這種在外地就頤指氣使的姿態(tài))
奶奶:......
媽媽:便宜點唄老板...
老板:好了好了,75,買就買,不還價了,太累,蘇州人買個鞋子還要還價...
奶奶準備掏錢了,媽媽:不要不要,我們自己來。把孩子爸爸叫進來以后說:你給錢,我身上沒口袋沒帶錢。這時候爺爺進來了:買了嗎?便宜一點賴......(普通話)。媽媽:我們到其他店看看吧,先不買......
隨即一家五口全部出門了,爺爺去鎖了車,爸爸媽媽奶奶帶著小男孩去了其他家...
老板繼續(xù)跟我的家人閑聊,這年頭哦,出去了回家來就是普通話咯,方言不會講咯,你干脆就別讓我知道就是家里人唉,一會方言一會普通話的,不別扭嗎?不是在蘇州嗎?還是山西的牌照的車子,是不是在蘇州啊,還是租來的嗎?哎呦,蘇州人的生意我們做不起來哦,太會還價了,我們還是做家里人生意哦......
我們笑笑,呵呵噠,試完鞋子我們也走了。
我回家都是方言,給家人打電話也都是方言,不說普通話。別扭別提了,當周圍人都是鄉(xiāng)音的時候,當著看著你長大的長輩的面的時候,大家都看著你說了幾十年的方言,而今你獨自普通話,難道就不覺得是個異類嗎?反正我家人會講我的不是,在哪里就要適應那里的風俗和規(guī)矩。
隨著城市的發(fā)展我們家鄉(xiāng)在外地城市的人越來越多了,回家以后鄉(xiāng)音依舊,但是有些人回家以后還是跟在外地一樣滿口蹩腳的普通話,各種別扭。雖說推廣普通話,雖說給孩子一個普通話的環(huán)境,但是,方言就可以隨即消失嗎?話說入鄉(xiāng)隨俗,我想也應該在這方面有體現吧。在家可以跟孩子講普通話,出門了,在老家,似乎鄉(xiāng)音令人更加親切,更加能夠拉近人與人之前的關系和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