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在船舶的搖晃中醒來,驚訝的發現雨停了,雖然看不到日出,但烏云中透出一點暖色的光,打在海面上,形成一塊塊明亮的區域,風一起便閃起一個個光片,有意思極了。
套上外套,在把相機放在陽臺的圍欄上,用感應器按快門,風浪大到我拿不穩它,也順道暖一暖手,心醉于這迷人的藍和閃耀的銀粉色時,聽到女兒在喊媽媽,小家伙起床啦。
胡先生急忙起來泡牛奶,女兒還是不太滿意,嚷著要媽媽,帶著撒嬌的哭腔。我一進門,女兒便跑出被窩,緊緊的摟著我的脖子,小臉貼在我臉上,“點點想媽媽了嘛!”我回應她,“媽媽也想點點咯。”,然后她又說,:“點點也想爸爸了,我要喝牛奶。”接著鉆回被窩,躺著喝起了牛奶。
胡先生被那一句“點點也想爸爸了”擊中了甜蜜到忘了剛剛還在抱怨,女兒比較黏媽媽。
這是我們第一次正式帶孩子遠行,成為父母之后,總想彌補一些遺憾,特別是童年時期沒有實現的愿望。希望孩子得到更多的愛,希望孩子享受到更多的優待,希望孩子有更好的人生。于是我們不斷的給,不斷自以為是的給。
就在只有短短的幾天里,我看到了太多抱著美好愿望去旅行去享受的人,以爭吵或冷戰而結束。
行程中的第二天,我帶著女兒找空余的位置坐下來,胡先生負責拿餐具和吃的,服務生問我要牛奶還是橙汁,我接了一杯熱的牛奶。
這時一對小夫妻,匆匆走過。女人頭上夾著一個立體的小風車,一直轉呀轉很顯眼,懷里抱著一個六個月左右大的孩子,睡著了。男人呢,斜挎著一個包,留了一點小胡子,穿了一件夾克,拉鏈并沒有完全打開,他們一邊走一邊吵。突然男人加快了步伐,走到前面回頭,“我對你一點感情都沒有!要不是女兒,早就散了。”女人愣了一下,沒有馬上回應,走了幾步說,“孩子在睡覺,你小聲一點。”男人馬上回擊,“你以為我這點素張(自控力)都沒有,腦子沒有的人是你。”
胡先生已經坐在對面,他也注意到了這對夫妻,“這話說的有點狠啊。”“嗯,有點過了。”我接過餐盤,“超出底線挽回就很難了。”胡先生補了一句,我點頭表示贊同,然后喝了口熱牛奶。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如果是這樣的陪伴,我情愿不要。
巧的是,回程時這對夫妻居然和我們同坐一輛大巴。在中途休息時,大巴司機把門鎖了,我們在寒風中等了十多分鐘。
那個男人還是同樣的穿著,女人的風車依舊在轉,他們穿得都有些少,女人似乎穿得更少,跺跺腳又搓搓手,這會孩子是女人的父親抱著。男人也是喊著冷,先是抱了抱自己的母親,接著把她的外套脫了下來(雙層的),把防風的一層穿在了自己的身上。女人的母親看到了這一幕,拿下來自己的圍巾給女兒圍了起來。男人轉過身站在女人的旁邊,我以為男人為她擋風,結果卻說,“你這里風小,讓女兒和姥爺站在這兒吧,你過去一點。”
這時車門開了,接著車又開了,我和胡先生輪流抱著睡熟的女兒,也輪流休息著。那個男人和女人最后怎樣我并不清楚,我只知道剩下同行的時間里,他們分開坐著,女人和自己的父母,男人和自己的父母,也許后來他們又和好了,也許沒有。
如果你總自以為是的付出,對方也會接受到信息,只是和你想要的未必一致,甚至會背道而馳。
其實在陪伴孩子上也是一樣。我們總是一邊愧疚于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一邊又安慰自己高質量的陪伴一小時勝過無用的一整天。可是對于孩子而言,怎樣才是高質量的陪伴呢?是陪他讀書,如果他不愛呢?是和他玩智力游戲,如果他不愛呢?是帶他去旅行,如果他不愛呢?
可是那些自以為是的陪伴還讓你自我感覺良好,對他人的育兒方式評頭論足,甚至隱隱含恨孩子不親你,親那些無用陪伴的人,此刻的你不是自欺欺人么?
當你說出那句超過底線的話時,回擊的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