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聞她是因為徐志摩,初識她是因為高中學的一篇文章《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讓我了解到了那個出生在江南水鄉的奇女子,沒錯她就是才女林徽因。
我喜歡讀林徽因的作品,喜歡她的四月天,但我最喜歡品讀她的《古城春景》。《古城春景》這首詩是林徽因在1937年所作,地點是北平,眾所周知1937年中國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對華侵略戰爭的全面開始。而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她林徽因用手中的筆,描寫出了一個年代,一個城池在春天這樣充滿生機的環境中逐漸瀕臨黑暗的情景。
在詩的開頭她這樣寫到:時代把握不住時代自己的煩惱。就這樣一句話這其中道出了多少悲歡離合的滄桑,在1937年那個時代的煩惱是:煙火,是硝煙彌漫的戰爭,是妻離子散,顛沛流離的人生。她一開始就輕描重寫的將詩的寫作背景拉入一個充滿“煩惱”的年代,并成功吸引了我的眼球。在詩中有這樣兩句:“偏又流成憤怨,聚一堆黑色的濃煙。怪得這嫩灰色一片,帶疑問的春天”。她用比喻將這時代的戰爭比作憤怒的黑色濃煙,同時用“怪得”這樣的語氣詞來描述這年春天到來的景象。這樣寫更能生動形象的勾勒出當時的春景,并用春景與古城街景作對比,從而表達出她以樂景襯哀情的思想感情。文字句句樸實真切,十分深入人心,讓我禁不住回想當時的情境,久久無法忘懷。
在詩的最后一小節她寫:“尋去,不必有新奇的新發現,舊有保障,即使古老些,需要翡翠色甘蔗做拐杖,那鮮紅的冰糖葫蘆仍然光耀,串串如同舊珊瑚,還不怕新時代的塵土”。從她所寫的這幾句詩,她細致的描繪了當時古城的日常街景,時中多用顏色來進行描述例如翡翠色,鮮紅色等,與詩的開頭形成了對比,并且烘托出即使是在這樣一個灰色的背景下,老百姓們仍舊如往常那樣生活。還不怕新時代的塵土,這里的塵土在我看來是戰爭,也就是說古城并不怕戰爭的到來。可是這里在理解來是林徽因她自己在詩的最后所要表達的她對戰爭的態度,就是不怕。全詩她所寫到的古城是北平,這個歷經幾世幾代的都城在她的眼中有太多無法抹去的遺跡,有太多讓人懷舊的故事,可是現在卻將要被黑煙籠罩,她的內心是悲涼的。讀來讓我不住揪心。
從林徽因的詩中可以看出她情感的細膩,真摯,每寫一句都是由心而發,悠悠轉轉。詩中又體現出了現實主義,但是現實中又不缺失爛漫性,兩者相結合很讓我有心靈的觸動,讓我很感動。
這就是林徽因的作品,她的寫作風格就像她人一樣細膩。她是人間的四月天,我心中的陽光,暖暖如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