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寫作,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到處都有驚喜。滿眼是各種風格的建筑,可以開跑車,開飛機,逛商場,沖浪,甚至是觀看脫衣舞女郎的表演。可卻是恍恍惚惚,終日閑逛,沒有目標。
直到我翻開了斯蒂芬·金先生的《寫作這回事兒》,就像是有人遞給我一張地圖,標注好了各個地點,街道,世界開始變的清晰。
斯蒂芬·金先生在書中給了寫作者一個建議:
你為了盡最大的能力寫作,有必要建造自己的工具箱,然后增強肌肉力量,才有力氣把箱子帶在身邊。你這樣做,就不必在面對艱難任務時氣餒,而是一把抓過適用的工具,立刻投入工作。
接下來,讓我們和斯蒂芬·金先生一起來建造屬于自己的工具箱吧。你的工具箱應該至少有四層,也可以有五層,六層,但是注意不要重到自己都拎不起來。
第一層:詞匯和語法
1. 詞匯
詞匯是寫作中最常用的工具。所以要放在第一層,拿取方便。
規矩一:用你想到的第一個詞,只要這個詞適宜并且生動即可。
規矩二:選詞時考慮禮貌,適宜并沒有什么不妥,就像是在某些場合豎起中指,作出雞雞形狀并沒有什么不妥,但是當眾用手指玩雞雞絕對不行。
關于詞匯,最糟糕的做法之一是粉飾詞匯。本來簡單的詞語就能表達清楚的,如果非要加上一堆修飾詞,只會讓讀者讀起來很難受。就像是給寵物穿上了華麗的晚禮服,看著很奇怪,寵物也很難受。
絕不說:約翰停留了完成一次排泄行為的時間。直接說:約翰拉了泡屎的功夫。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絕不說:母親整理完灶間的工作在院子里用手拍身上的塵灰,大聲的呼喚他的名字。
而是說:母親拾掇完灶間的事在院子里撲打身上的塵灰,喊他。--《白鹿原》
絕不說:女眷們像沙丁魚罐頭一樣擠在車上,你一言我一語的大聲吵來吵去。
而是說:女眷們擠在車上,嘰嘰喳喳地嚷叫著。--《豐乳肥臀》
2. 語法
漢語和英語不同,并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可是寫作時還是要注意語法。
你可以說“我喜歡你”,卻不能說“喜歡你我”。你可以說“我吃飯”,但“飯被我吃”就怪怪的。
斯蒂芬·金先生的建議就是:“作者除非確認自己寫的很好,否則最好遵守規則。”
第二層:風格的要素
寫作是對思維的精煉。
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學寫日記,中學開始學寫議論文,散文,說明文等等。然而,我第一次真正學習寫作,卻是兩位美國人那兒學到的。
很多英語專業的寫作課上都會用到《風格的要素(The Element of Style)》這本書,我讀的學校也不例外。我還發現,這本書不只是英文寫作圣經,也同樣適用于中文寫作。
斯蒂芬·金先生認為,《風格的要素》這本書里,提供了你能想到的最好的工具和規則。
規則一:盡量避免使用被動語態。
膽怯的作者更喜歡用被動語態,因為主語不需要和各種動詞競爭。然而從讀者的角度,主動語態更容易理解。一個好作者要時刻把讀者放在心上。
“我把文件交上去了”就比“文件被我交上去了”更好。
“下了我一跳”就比“我被嚇了一跳。”讀起來更舒服。
規則二:副詞不是你的朋友。
請比較“門被用力地關上”,“他用力地關上門”和“他摔上門”。
第一個句子很糟糕,第二個句子有些累贅,而第三個句子很完美。一個好作家會用前后文向讀者透露信息,而不是加上一堆副詞。
郭敬明是我知道的最喜歡在文章中用一大堆副詞的作者了。
她媽看見顧里這個樣子,捂住了胸口(看上去有點像唐宛如),小聲地問:“你是不是懷孕了?” ??
顧里咬牙切齒,一字一頓地說:“我寧愿懷孕!”停了停,她面若寒霜地說:“Neil從美國回來了。”
我能找出幾千個例子。
如果按照斯蒂芬·金先生的規則來寫。那么應該是這樣的。
媽媽問:“你是不是懷孕了。”
顧里說:“我寧愿懷孕!”停了停,她說:“Neil從美國回來了。”
作為讀者,我更喜歡后面的對話,效果也比前面的強。
不過,寫作不是數學題,有了公式就能順利解出的。斯蒂芬·金先生自己也說,他的寫作中也用了許多副詞。理由和其他使用副詞的作者一樣:他怕如果作者不這么說,讀者不會明白。但是作者放下恐懼和造作通常才能寫出好東西。
我想我在寫作時一定也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不過,我會盡力而為,避開副詞體,以“她(他)說”為王道。
第三層和第四層:輪到你了
斯蒂芬·金先生并沒有詳細說明工具箱的第三層和第四層要放什么,這是留給我們自己發揮的部分。就像是不同職業的人會在工具箱里放不同的東西,不同風格的作者也要有不同的工具箱。
大量閱讀,大量寫作,用詞語和要素創造出屬于自己的風格,工具箱才能越用越順手。
最后還有一點,要時刻檢查你的工具箱,讓每一件都靈活好用,如果有的工具生了銹,要及時清理,打掃干凈。
希望讀了這篇文章之后,你能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工具箱,創造出更好的作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