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并未參透它的真正意思,直到有了一些人生閱歷,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今天重讀《裝在套子里的人》,不禁汗顏,我們又何嘗不是裝在套子里的人?
文中作者用夸張的手法塑造了別里科夫這樣一個裝在套子里的人。眼戴黑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臉總是藏在豎起的衣領。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要穿上雨鞋,帶上雨傘,且一定要穿最暖和的棉大衣。臥室小的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掛著蚊帳。除了自己,身外之物也一律裝在套子里。他把雨傘裝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個灰色套子里,削鉛筆的小刀同樣裝在一個套子中。一坐上馬車,總是叫車夫支起車篷。
這些都是能看見的套子,而看不見的套子也到處都是。生活中他隔絕人世,孤僻自閉,總是歌頌過去不存在的東西。所教的古代語言成了躲避世界的避難所。他的思想藏在看不見的套子里,政府的公文和告示是他的庇護傘。經常用的口頭禪是,“千萬別出什么亂子”。他見不得新事物出現,總是想方設法阻礙,禁錮他人。
細細品味,別里科夫如此,我們何嘗不是這樣的人?大街上,人們戴眼鏡,穿寬大的風衣,戴華麗的帽子,裝錢有專門的錢夾,手機有塑料殼包裝,鋼筆有專門的筆袋。轎車自帶車篷,存放車輛有專門的車庫。電動車上的晴雨傘既遮陽又遮雨。
教育機構里的教師都經過名校包裝。各種產品經明星的廣告宣傳產量大銷。行人喜歡用華麗服飾和璀璨奢侈品提升品味。
這些無非都在用套子掩飾本真。外在,內在。思想。性格。我們都在有意無意中給自己上套。枷鎖,顧慮,輿論,品評,都在牽扯我們的言行。實質上這些就是無形的套子。有些套子看上去充滿善意,實則阻力最大。人們包裝自己,并不完全像別里科夫所處的社會那般專制,而是國人過分講究人情 ,忽略規則,人與人之間缺少該有的界限。對自己一味袒護,對他人卻過分挑剔,導致是非難覓,公平難尋。
這些套子在未來是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