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大運動,請你做懶媽
隨著寶寶月齡的發展,她會慢慢掌握在成人看來過于簡單、居然還需要學習的本領:翻身,坐,爬,站,走。這就是寶寶的大運動。
訓練寶寶掌握這些本領的書籍、文章琳瑯滿目。比如,我看到有公眾號這樣教導父母訓練寶寶爬行:在寶寶身下墊塊毛巾(因為寶寶的胳膊力量不夠,沒法支撐起上身),在前方放一個吸引物,把手放寶寶腳后跟那里,促使寶寶爬行。這樣訓練寶寶坐起:用手拉著寶寶的胳膊,寶寶會想要坐起,幫寶寶一把,寶寶就坐了起來;每天讓寶寶靠坐一會。還有老人在孩子八九個月時,就讓孩子用學步車走路,還互相比較誰家孩子走得更早更好。
我家寶寶的大運動問題上,從翻身到走路,我們都采取任其自然態度,不催促,不干預,除了必要的人身保護外,不提供其他幫助。
翻身:
我家嘻嘻大約從三個月左右開始,總是努力地向左、向右翻身。她躺在床上,邊向右揮舞著左臂邊發出“嗯啊”的用力聲,左肩膀使勁向上抬起。一次次失敗,并沒有影響她繼續努力的精神。她的努力沒有白費,在大約四個半月時,她翻身成功,并且自己學會了連續翻身!
她終于翻過去了,世界從此不再只有天花板!那以后,寶寶愛上了翻身,常常三連翻、四連翻。
兒童的自我發展才是他真正并且幾乎是唯一的快樂。——蒙特梭利
爬:
大約7個月開始,她匍匐在床上,四肢向前、向后揮舞著,似乎想挪動自己的身體。她不厭其煩地做著這一點,仿佛有一個指令在告訴她:鍛煉你的身體,你將學會一樣很受益的技能:爬行。盡管她從來都沒像樣地爬過,但她從不氣餒,無須大人催促幫助,自己自主地練習著。
她練習了很久,9月齡才會爬。在她的四肢力氣足夠大、終于爬起來的那一天,她的世界又一次得到擴展,她能自主移動了!想象一個長期坐輪椅的人,突然有一天站了起來,能自己移動了,是什么感受吧!
那以后,不用任何人督促她,她樂此不疲地爬著,經常爬到床頭,然后自己扶著床頭慢慢站了起來!整個過程,沒有人教她、幫助她!
快10個月時,她坐在嬰兒座椅里,看到桌上一個好玩的東西,自己從椅子里站起來、爬到桌上。這一系列動作,我們沒有教她。
站:
很快,寶寶會爬向床頭,扶著床頭站起來。寶寶興奮地環顧周圍,從來沒以這樣的姿態看過房間!
走:
再過幾個月,寶寶又發現自己的腿部力量強了,大自然的力量驅使她邁開腿,往前走了一步。盡管剛開始時讓人害怕,寶寶也走得很少,但寶寶很快就掌握了肌肉的運用方法。
整個過程里,我們在干什么呢?我們只是在觀察,提供必要的人身保護。
在寶寶會走路之前,她一直在頻繁地自我練習著腿部的力量。她會蹲下、起來,她會爬過床上堆砌的枕頭,她會在父母的腿上蹬來蹬去。而之前幾個月的匍匐爬行、手膝爬行更是為行走默默打著基礎。行走只是必然的結果。
家長何必牽著手帶寶寶練習走路?過程夠了,自然會開花結果。
小嬰兒從出生起,就有一股要發展生命的動力。她自己練習控制身體,培養對身體的感覺,一次次的失敗幫助她漸漸找到合適的方式和方向。大人的干預,在我看來,反而妨礙她對自己身體的感覺培養。成人只要做到不干預,不要把寶寶捆成襁褓,動也動不了,就可以了。
寶寶大運動,最好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父母要做的,就是“無為即是有為”。
如《越動越聰明》中所說:在成功與失敗,正面與負面的經歷中,寶寶學到了出色的運動技能,并更多地認識這個世界,這些技能和對世界的認識可以讓寶寶在出現危機時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嬰兒是快速學習者。
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寶寶大運動要按著翻身、獨坐、爬行、走的順序。前面的運動在為后來的運動打身體基礎。
時間早晚不重要
現在,認為孩子比別人家孩子更早會翻身、坐、站、走,是一件驕傲的事情,不但一些育兒觀念落后的老人會這樣想,就連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在一些育兒書和文章里常看到教爸爸媽媽怎么加速寶寶大運動的說法,這可能會給新手父母帶來了焦慮感。
寶寶的動作發展的速度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只要寶寶的大動作發育落在正常時間表里,爸爸媽媽沒必要操慮過多。只有當寶寶許多方面動作技能的發展都嚴重滯后,才有必要特別關注寶寶的動作發展(《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寶寶的各項大運動時間表如下:
無支撐物獨坐 3.8月-9.2月
扶站 4.8月-11.4月
手膝爬行 5.2月-13.5月
獨站 6.9月-16.9月
獨自行走 8.2月-17.6月
小故事
Ache人是生活在南美洲的游牧民族,住在熱帶雨林。嬰兒自小與母親寸步不離。因此Ache的嬰兒運動發展相對遲緩,一般在23個月時才會走路。
Kipsigis人生活在非洲肯尼亞一個相對開闊的環境中。嬰兒出生后8周開始學習走路。這個族的兒童學會坐和走的時間比一般兒童早幾個星期。
早期運動水平的差異對這兩個族的孩子有多顯著影響呢?
大約6歲時,Ache族、Kipsigis族和西方正常兒童的總體運動技能,沒有差異。(參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材《發展心理學》(羅伯特.費爾德曼版))。
據美國兒科醫學博士斯波克,寶寶早期發展快慢和以后的發展水平沒有直接關系。
甚至,根據《發展心理學》,“即使發現(結構化訓練使)嬰兒在生命早期有所獲益,但他們在成年后卻并沒有表現出在運動技巧方面更為擅長。實際上,結構化訓練的弊大于利。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的調查顯示,對嬰兒的結構化訓練可能導致肌肉拉傷、骨折、四肢脫臼,這遠遠超出尚未證實的訓練益處。”
本文開頭提到的爬行訓練方法(在前方放一個吸引寶寶的物件,在后方推動寶寶腳跟),是源自于動力系統理論和經驗論假說:即認為嬰兒的動作發展,除了受到遺傳的影響之外,還和嬰兒想要觸摸、得到某樣東西的“欲望”以及練習的多少有關。
也就是說,嬰兒有觸摸某樣東西的“欲望”,能加速她學會大運動技能。而嬰兒的頻繁練習,也能使大運動更早地來到。
但從長期來看,這種“加速”是沒有意義的,對一個人成年后的運動能力沒有影響。
趴
有一件事情,是從寶寶出生起,爸爸媽媽就可以幫助寶寶做的事情。而這件事情,寶寶還真自己完成不了,那就是:趴著。
時間:新生兒從出生起就可以趴著。
對大運動的好處:
刺激全身肌肉協調,促進大腦對運動功能的控制;
促進頸背部肌肉發育,有助于3月齡后豎抱時,脖頸能支撐住頭部;
鍛煉腰背部肌肉,有助于6月齡后的獨坐。
其他好處:
給寶寶換個看世界的姿勢,增加新鮮感。大人也不想天天待在一個地方,逢個節假日還想出去玩呢,何況天天平躺床上的寶寶呢!
寶寶用其他視角觀察世界,促進認知發展。
根據我的觀察,每次讓我家寶寶趴著時,她都眼露驚喜。還可以比如讓寶寶趴爸爸媽媽胸口上,能四目對視,促進寶寶情感發育。
時長:每次15-30分鐘,根據孩子情緒、身體狀況可以調節。
禁忌:慎重選擇俯臥的睡姿,以防嬰兒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