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儽儽(léi):疲憊、頹喪的樣子。
澹(dàn):本意是恬靜、安然的樣子。
飂(liù):飄。指風,風是大象無形的。
R十行采集:
1.絕學,也就是高級的學問,絕學無憂,了解這個學問是智者,智者無憂。按道家的說法則是有道者不憂。
2.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真心欽佩還是阿諛奉承,語氣都是一樣,講的話都一樣,這差別到底有多大?善之與惡,相去若何:善與惡這兩者之間到底有多大差別?
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社會的規則,大家公認的規則,大家都按照規則做,你就按照規則去做。不要老在“唯阿,善惡”這個事情上糾結,按照公認的規則來。不敬畏大家公認的劃出的道,一直探討下去這個道理可是無邊無際,也就是荒兮其未央哉。
4.其未兆:兆就是兆頭,沒有這個方面征兆的表現。感覺非常的平和平穩淡泊。
5.如嬰兒之未孩:這個“孩”就是笑聲,就像這嬰兒還不知道笑一樣。
6.別人覺得好像你整個一個無家可歸的樣子,沒人喜歡的樣子,沒人照料窮困潦倒的樣子,但是自己內心卻覺得很坦然。
7.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這里的“遺”應為“匱”,即虧。大家都好像東西很多,知識很多,好為人師。我就好像不足一樣,到哪都向別人學。
8.我這人就是這樣的愚笨!自己調侃自己,開自己的玩笑,其實是冷眼看世界,對自己還是充滿自信的,甚至要被自己感動。“沌沌兮”:因為我愚人之心也在,就是這樣的混沌。我自己把這個說出來,證明我對這個東西是持有一種調侃的態度。
9.俗人昭昭:俗人才認為自己無所不懂,無所不知。我獨昏昏:有道之人是這樣迷迷糊糊,不是精明的樣子。俗人察察:精明的人什么事情都能明察秋毫。我獨悶悶:而我就是那種很敦厚樸素的。
10.澹兮其若海:廣博深遠,像大海一樣。
飂兮若無止:像風一樣無法去約束。講的就是這種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狀態。
11.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大家都自以為有歸宿,自以為活得很好。可是我還是堅持我這個樣子,我那樣的頑皮在別人看來好像很粗俗的樣子。
12.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我跟大家不一樣,因為我是按照道來做的。食母就代表守道,用母親的母代表道。
13.歷史上有很多在當時被認為跟大家格格不入的人,獨異于人的人,他只是跟很多人追逐的目標不一樣,是因為他境界不同,他把這些東西看得很清楚,表面上是愚,實際上是大智若愚。
14.我們不一定去追求外物,內心的追求也可得到一種更高意義上的愉悅,所以人可以悅智,也可以悅心,也可以悅神。
一行精華:
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
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感受,啟發,行動:
1.老子說,小到欽佩還是奉承,大到善還是惡,都是一念之間,微小的差距。因此一直敏感于去分析這種差別是無意義的,應該把眼光放遠,格局放大,去追求道。這樣的哲學思想,也和之前的內容一脈相承,連“仁義”都可以拋在一邊,善惡之分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相比于大道,這些都不算什么。
2.然后老子順著這個思路描述了一個追求大道的人,應該是怎樣的。像是他自己的自畫像,也是他給所有有相同追求的人立的一個目標或榜樣。
3.一個追求大道的人,就應該返璞歸真,寧靜淡泊,內心坦蕩堅定;外在則不為世俗的事物和標準所左右,表現得大智若愚,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看起來這只有圣人能做到,不過也給了我們一個清晰的目標。
4.一個疑問,本章前面的“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與后面的“獨異于人”,是否有矛盾呢?總覺得理解上不是很順暢,強為之前后一致,就需要加不少筆墨,感覺就不像老子全文惜字如金的風格了。